乔荼波陀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91页(562字)

【生卒】:约640—690年

【介绍】:

印度哲学家、第一个可知的吠檀多不二论系统表述者。

生平事迹不详。主要着作是《蛙氏奥义颂》(Maūkyakārikā),亦称《圣传书》或《阿笈摩论》(Agama āstra)。

受大乘佛教影响很大,在他的着作中可明显看到树空论和世亲唯识论的思想痕迹。他进一步发挥奥义书一元论,认为宇宙的最高实体是梵,梵是唯一的实在,是一种意识,其他一切都是摩耶即幻变的产物。

根据自我摆脱外界事物和经验印象的不同程度而分为四个等位:第一,普遍位,自我清醒地区分着主体和客体;第二,光明位,自我已摆脱外界,但还认识着内部精神;第三,智慧位,自我已摆脱主观和客观,仅是纯意识;第四,真实位,自我达到最高真实。世界万物是主客观相联而生,是自我暂时的、偶然的阶段。

清醒时的经验和梦眠中的经验一样都是虚幻不实。意识外现如旋转的火炬。

提出“不生说”,认为世界万物是人们由于无明而妄认为存在,实际上是“不生”,即不存在。

批判了数论派的因中有果论和正理、胜论派的因中无果论。最高认识方法是“无触瑜伽”,即一种神秘的直观认识法,要求人的思想不与任何主客观事物相联系,只沉思梵我,最后摆脱一切苦乐,达到解脱。他在印度哲学史上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哲学的中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