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语言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34页(1185字)

分析哲学的一个派别。

主张通过检查日常语言的各种实际用法,并做出精确的描述,来澄清语言,把真实的逻辑形式揭示出来。

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同人工语言学派的观点不同,他们认为语言跟人们的生活形式密切相关,有多少种生活形式就有多少种语言形式,因此不可能创造一套完全能够代替日常语言的人工语言。

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于本世纪初,英国的摩尔是创始人。他最早提出哲学应该从研究日常语言的用法着手,哲学家必须拜倒在常识面前,常识认为确定的就是确定的,常识认为不是确定的就不是确定的。

但摩尔这一观点是通过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才产生重要影响的。维特根斯坦从1929年回到剑桥大学后,发现他在《逻辑哲学论》中阐述的形式化的语言理论缺乏可靠基础,于是采取摩尔的观点,把语言的各种日常用法作为研究的中心。

他认为哲学误解无需建立一套人工语言去纯化或完善我们的词的用法规则的体系,只需把它们带回到日常用法中去。继他之后,剑桥学派的威斯顿致力于描述日常语言的实际运用。

在《哲学和心理分析》一书中,威斯顿指出,哲学的命题是语词的,不能通过经验和观察来解决,它们的存在依赖于语言的非惯常用法。

哲学家的毛病出在没有区分各种不同类型或范畴的谈话上,也就是说出在语言的使用上,因此对症的治疗就是正确使用日常语言。

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津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出现了一批主张日常语言哲学的哲学家,即牛津学派,其主要代表是赖尔、奥斯丁、斯特劳逊等。他们认为人工语言哲学过于刻板和狭隘,提倡对日常语言使用中的混乱和困难进行诊治。

赖尔早在1932年发表的《有规律地令人误解的表达式》一文中就指出,哲学的任务应该是“从语言的习惯用法中找出经常发生的误解和荒谬学说的来源”。所谓对日常语言使用中的混乱进行诊治,就是“扫除概念上的路障”,“解除概念上的交通阻塞”,以便为我们已获得的知识划清“逻辑格局”。奥斯丁把弄清日常语言的用法看作是哲学研究的起点。

他认为日常语言用法中包含许多细微的区别,它们是经过若干世纪长期竞争留存下来的,所以看清这些区别必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通过语言所表现的那个世界中的重要区别。

奥斯丁认为语言不仅具有“描述”作用,而且也是人的一种行为。在《怎样用语言做事》一书中,他对语言行为进行了分类,即表达语意的行为、完成语旨的行为、取得语效的行为。

斯特劳逊主张,一个句子只有当被使用时,才有真假,离开了使用的背景是谈不上真假的。

日常语言学派同人工语言学派是分析哲学中的两派,但他们都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都想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消除哲学中的争论,这显然是错误的。

上一篇:日常元哲学 下一篇:日尔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