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69页(1226字)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经院哲学家托斯·阿奎那所创立的神学和哲学学说。

极力宣扬理性服从于信仰,哲学和科学服务于神学。认为理性和信仰各有自己的对象和活动领域,理性真理和启示真理可以并存,协调一致,因为二者只是认识上帝的不同道路。

但认为启示真理直接来源于上帝,是第一的和最终的真理,故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和科学。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消极因素,论证基督教神学信条。

承袭亚里士多德探讨事物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来认识事物的方法,提出五种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证。即从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因果关系”、“偶然性”、“不完善性”和“秩序”,相应地推论出一个“第一推动者”、“第一原因”、“必然存在者”、“绝对完善物”和“有智慧的创造者”即上帝的存在。

主张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的观点,认为上帝是永恒的,而世界则有时间的开端。宣称整个宇宙是一个等级体系,每一较低级的存在物都以质料对形式、手段对目的关系从属于较高一级的存在物,而上帝则位于等级体系的最顶端,是一切存在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持温和实在论观点,认为一般总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承认一般作为个别事物的形式而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但认为一般并不同个别事物真正结合,而是某种寄居于个别事物中的特殊实体;个别事物的各种属性,决定于潜入物体之内的“隐蔽的质”。宣扬“灵魂不朽论”,认为人的肉体是质料,灵魂是上帝创造的实体形式;肉体可死亡,灵魂则永存。肯定知识来源于感觉;感性认识先于理智认识;个别的知识先于普遍的知识。

但认为,从个别的东西抽象出普遍性的知识的“能动的理智”,乃是上帝在人的心灵中创造的“理智之光”。鼓吹禁欲主义,宣扬“来世幸福”,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身体的快乐,而在于对上帝的理性直观,但这只有在死后方能实现。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肯定政权与教权均来自上帝,但教权高于王权;宣称教皇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位居世俗君王之上。

托马斯主义的产生是经院哲学史上的一次具有时代特色的变革,它把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从奥古斯丁——新柏拉图主义转变为基督教亚里士多德主义。为此曾受到固守传统神学的奥古斯丁主义者的攻击,托马斯死后还受到教会权威的谴责。1277年,巴黎各神学大师谴责219条命题,其中有12条是托马斯的论点。但从13世纪下半叶以后,托马斯主义逐步成为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学说,并且也是正统教会反对一切“异端”的思想武器。

主要追随者有侯维乌·纳塔利(Hervaeus Natalis,?-1318年)、约翰·卡普雷奥吕(Jean Capréolus,约1380-1444年)、卡耶坦(Cajetan,1469-1534年)等。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Leo Ⅹ Ⅲ,1810-1903年)正式定为天主教的官方神学和哲学。当代有些天主教哲学家又重新搬了出来,发展成为新托马斯主义。

上一篇:图象论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