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46页(1608字)

“心灵”作为哲学范畴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来的。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宇宙本是一原始的混合体,后来才分离出各种事物。他认为这种分离的原动力不在种子的本身,而在于一种可称之为“心灵”的东西。

由于这种“心灵”的作用,才使原始的混合体发生涡旋运动。

这种旋转先从某个小点开始,再逐步扩大,在运动中一切事物就开始分开。

分开了的星辰、太阳、月亮、空气和清气的旋转,也由心灵所安排。那么,“心灵”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的性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据阿那克萨戈拉自己解释,“心灵”是“万物中最细的,也是最纯的”,又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任何事物混合”,是“单独的、独立的”。

显然,阿那克萨戈拉本人对于“心灵”说得并不明确。一方面他把“心灵”与有形事物区分开来,“心灵”使事物运动和具有秩序,这时它仿佛是一种非物质的有意识的理智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在描述“心灵”对事物的作用时“心灵”作用像一种机械的力量,“心灵”活动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心灵”又近乎物质的东西。无论如何,“心灵”决不是一种精神实体,不是创造主,因为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事物是永恒存在的,并非由另一个东西创造出来的。但他把“心灵”作为事物本身之外的原动者,就不能不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心灵”,指认识存在、获得真理的道路。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个共同体,永恒不变、无始无终、不可分割、完整无缺。

认识和把握存在,实际上有两种途径、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经验感知。

但是,这条道路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因而使人两头彷徨、不知所措、摇摆不定;既不能真正认识存在,也不能确切说出存在,得到的不过是存在的假相。

另一条道路是心灵判断。

这是通向存在、遵循真理的唯一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是:第一,从整体上直接认识存在,因而不把存在从存在的整体联系中割裂开来;第二,从存在出发又回到存在,因而不把存在的某一方面固定下来;第三,以理智进行全面钻研,对不真的假相作出判断,对纷争的感知作出解决,因而既不排斥经验的意见,又能远离感知的道路。巴门尼德自觉不自觉地区别了现象的假相世界和存在的真实世界,以及相应的两种认识感知的经验意见和心灵的理智真理。这是思维和存在的分裂的最初表现,极大地推动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柏拉图后来提出理念论,明确区分两个世界、两种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巴门尼德的研究成果。

古希腊和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发展的起点,正是巴门尼德的研究成果。

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唯一可称之为实体的东西就是“心灵”,贝克莱又称之为精神、灵魂或自我。贝克莱认为,整个世界的存在仅仅在于其被感知,因此,所谓物不过是一系列被感知的观念。

既然存在无数各式各样被感知的观念,就必然存在一种能感知、能认识这些观念的能动的主体,这种主体就是心灵。

心灵实体是超越时间、空间、单纯不可分的、积极能动的精神性的存在。由于它能感知观念、能认识自然规律,所以它是一种知性;又由于它能凭藉自身的意愿随时任意地在自己的想象或记忆中唤起、变换或消灭各种观念,所以它又是一种意志。

心灵实体是一种与观念截然不同的东西,全部观念都存在于心灵之中,为心灵所感知,并且正因为它们被心灵所感知,它们才存在。

观念即我们通常随俗称之为事物的东西是消极、被动、缺乏活力的,而心灵实体则是富于创造性的、能动的、积极的,被动的观念无从表象、反映能动的心灵实体。所以,心灵实体不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它的存在并不在于被感知,而在于能感知、能思想。

我们只有通过心灵实体活动的结果,即它在感官中印入观念,在心灵中唤起或消灭观念这一事实来体验到心灵实体的存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