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之间定要有意见分歧吗?及其他通俗哲学论文》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58页(1130字)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席勒的一部重要哲学着作。

出版于1934年。该书收入了席勒的20多篇哲学论文,其中较重要的有“哲学家之间定要有意见分歧吗?”“理论与实践”,“真理的苦恼”,“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和宗教”。

“哲学家之间定要有意见分歧吗”一文探究哲学家之间分歧的原因,强调研究人格问题的重要性。席勒认为,哲学家之间比科学家之间有更多的分歧,这是哲学优越性的一个标志。

因为科学只选择一个方面并用特殊方法进行研究,而科学范围之外的现实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人格问题,只得由哲学来考虑。人格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个人的历史和心理具有很大的作用,哲学家们由于不能彼此理解对方的人格,并往往隐瞒自己的人格,便产生了分歧。所以,消灭分歧,统一哲学,就必须注意人格问题。

“理论与实践”一文阐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席勒认为,理论起源于实践,理论推理能力是在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作为一种有用技能而发展起来的。所谓纯粹科学,深深扎根在人类的社会实际需要中,对科学研究的爱好,不可能是不计利害的。理论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脱离实践,即使在大学里也是如此。

实践一直对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具有检验、证实和发展理论的功用。

“真理的苦恼”一文主要讨论真理和事实问题。席勒认为,人本主义抛弃了古老而专制的真理,代之以一种新的庶民真理,引起了哲学家们的非难。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断言是真理,所以必须在真理和谬误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

一个断言是不是真理,取决于它的种种后果和价值。无用的真理根本不是真理,或者说是失效的真理。

实在的事实同真理一样,有待于在探索进程中加以制造。

“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和宗教”一文阐述人本主义的宗教观。

宗教真理同其他真理一样,必须满足一种目的、一种需要,并且用实验方法来证实。宗教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们的作业方式,它们对于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控制作用。宗教扎根于人类心里,形成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心理本能,接触生活并钻入生活,既为生活经验所改变,也改变生活经验。大多数人都有种种宗教渴望,都是宗教动物。

人本主义并非一种宗教,但对宗教有一种人的兴趣。人本主义没有打算建立一种宗教,而宗教却为人本主义提供了不少证据。人本主义使人的宗教信仰更自觉,更富有批判性。人本主义为科学事实和宗教事实在心理学上找到了一个共同尺度,替宗教经验留下余地,以便承认它是科学事实。

人本主义鼓励人们信赖自己的宗教本能,更自由地进行心灵的实验,把宗教的重心从理论上移到实践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