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第369页(3433字)
钩端螺旋体是人畜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几乎遍布全世界,已发现18个血清群和150个血清型。我国有16个血清群55个血清型,标准菌种定为13群14型,常见的有黄疸出血型、流感伤寒型、波摩那型、秋季热型、巴达维亚型、澳洲型、七日热型和犬型等。由于菌型不同,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但其主要症状为发热、贫血、出血、黄疸、血红素尿以及粘膜和皮肤坏死。
病原特性与实验诊断方法如下。
1.样品采集 病的早期以采取病畜的血液为宜。作显微镜检查和分离培养时,则应加抗凝剂,先以1000r/min离心10min再吸取上层血浆,以3000r/min离心30min取沉淀物镜检和培养。如作血清学检查,则不用加抗凝剂。病的后期肾脏中的病原体大量增加,宜采取尿液,按上法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检查。死后采取肝、肾、肾上腺等实质脏器,加灭菌生理盐水磨碎,制成1∶10悬浮液,静置1h,取上清液检查。
2.显微镜检查
(1)暗视野检查 用铂耳取上述被检样品一滴,制成悬滴或压滴标本,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螺旋体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因螺旋不易看清,常似一串发亮的细小珍珠,运动活泼,当绕长轴旋转或摆动时,菌端可弯绕成8字、丁字或网球拍等形状。由于屈曲运动,整个菌体可弯曲成C、S、O等字样。此种弯曲形状又可随时消失。
(2)染色标本镜检 将被检样品制成涂片,染色检查,用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用姬姆萨染色或镀银染色较好,前法菌体染成玫瑰色;后者菌体染成黑色。常因螺旋过于致密,经硝酸银沉淀后,菌体增粗,螺旋不易显现,而似弯杆状。
3.分离培养 将被检样品接种于柯索夫(Korthof)液体培养基中,于28~30℃需氧条件下进行培养。钩端螺旋体生长缓慢,至少要培养两周,最好每5天作一次暗视野检查,一般在10~15天左右,即可发现钩端螺旋体。为了减少培养的污染,可在每100ml柯索夫培养基中加入5—氟脲嘧啶20mg或磺胺嘧啶400mg。每份材料至少应接种培养基3管,以增加获得阳性结果的机会。必须注意腐生性钩端螺旋体在形态上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无法区别,可按下表进行培养鉴别。
表15-1 培养鉴别试验表
* 含0.0001%硫酸酮。
4.动物试验 一般采用幼龄豚鼠(体重150g左右)或仓鼠,经腹腔注入被检样品,豚鼠可在4~7日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孔后剖检可见皮下或肺脏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取其肝和肾组织研制成悬液作暗视野检查和培养检查。分离出钩端螺旋体后,用已知型特异性免疫血清作凝集溶解试验鉴定其型别。
5.血清学试验 动物感染钩端螺旋体发病的早期,其血清中即有特异性抗体出现,且迅速上升至高度水平,此抗体可长期存在。因此,用已知抗原检查动物血清中的抗体,是诊断本病极有价值的方法。另外,被检样品中的病原性钩端螺旋体,也可用已知抗血清进行检验,以作出诊断,并确定其血清学类型。
(1)凝集溶解试验 此试验具有高度的型特异性,是诊断本病最常用的方法。凝集素和溶解素在发病3~8天即在血中出现,第12天至第17天达到高峰,效价可高达1∶10000~1∶100000,甚至更高,动物痊愈后,此类抗体尚可保持一年以上。本试验所用抗原为5~7天生长良好的培养物。待检血清按倍比稀释,作成1∶50~1∶3200的各种稀释度,在一列小试管中加入不同稀释度的血清及抗原各0.2ml,混匀,置37℃水浴中2~3h,各管分别取1滴,置于载玻片上,加上盖玻片,用暗视野观察其凝集溶解现象。凝集现象是钩端螺旋体聚积成小蜘蛛状。溶解现象是钩端螺旋体呈颗粒状肿大和崩解。一般血清抗体含量高时,出现溶解,抗体较低时出现凝集。反应判定的标准为:引起凝集及溶解现象发生的血清稀释度达1∶800以上为阳性;1∶400为可疑。或对动物反复采血试验,若第二次的血清效价较上次增长四倍以上,亦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2)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病畜血凝抗体出现较显凝抗体为早,具有早期诊断意义。本法操作简便,适于兽医基层应用。其试验方法和一般间接血凝试验相同。首先提取钩端螺旋体致敏物质,制备醛化致敏红细胞(参阅免疫部分第二节项下间接血凝),然后按下列方法进行试验。
先处理血清,将被检血清0.1ml加2.5%正常绵羊红细胞液0.4ml混匀,置于37℃水浴中1h,但要经常摇动,以吸收正常凝集素。离心沉淀后,再取其上清液即1∶5倍稀释的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20~1∶640,每个稀释度各取0.8ml,分别加入两孔(一孔对照),在试验孔内各加2.5%致敏红细胞悬液1滴,而对照孔则加2.5%正常绵羊红细胞1滴,充分摇匀,置于室温或37℃温箱内2h观察结果。判定标准:以试验组红细胞能引起“++”凝集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作为抗体效价。效价1∶16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高四倍以上,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3)炭抗原凝集试验 按一般炭凝集试验方法,先将钩端螺旋体超声粉碎制成炭抗原,然后将被检血清56℃30min灭活后,用1%正常兔血清盐水稀释成1∶2~1∶64,各取1滴于玻板上,再加炭抗原1滴,摇匀后,于22~37℃静置10min,判定结果,能引起“++”凝集最高稀释度为效价终点。1∶4以上或双份血清增高四倍以上,判为阳性,但要注意非特异性反应。
(4)补体结合试验 患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畜,其补体结合性抗体,于病后第三天即可出现,第四周达到最高峰,抗体可持续一年之久,故可用于诊断。本试验操作方法同于常规补体结合试验。但所用抗原为数型菌株混合抗原,具有属特异性不能用以定型,一般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被检血清效价在1∶2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当恢复血清效价比急性期增高四倍以上时,具有诊断价值。
(5)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本法检出率高达94%左右,具有早期诊断的优点。首先根据各地流行的主要菌型制备抗原片,一般用培养5~7天生长良好的菌液涂片,干燥、火焰固定后,再滴加灭活的不同稀释度的被检血清,置于37℃湿盒内作用30min,用pH7.4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剩余血清,干后滴加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的抗体染色30min,再用同液冲去游离染色液,镜检,如钩体呈明亮的淡绿色荧光则为阳性。效价为1∶10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升高四倍以上,可作为诊断依据。
(6)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 本法敏感,特异性高,比免疫荧光简便,可用普通显微镜检查。其方法是:先将钩体抗体与抗抗体分别按ELISA一般方法提取球蛋白,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然后按下列方法染色检查。
①直接染色法 先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钩体抗体球蛋白制剂用生理盐水作1∶10稀释后,直接加于用福尔马林固定的钩体涂片,置37℃湿盒中染色30~50min,水洗两次(约5~10min)空气中干燥后,用联苯胺试剂显影(5%乙二胺四乙酸1ml,饱和氯化铵1ml,饱和联苯胺溶液9ml及3%过氧化氢溶液1滴)4~5min,水洗,加甘油缓冲液镜检。
②间接染色法 取福尔马林固定的钩体涂片,先加被检血清,即相应菌型抗体(效价1∶1000以上)置于37℃湿盒中30~50min,水洗两次后,再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抗体染色30~50min,洗涤干燥后用联苯胺试剂显影,水洗,加甘油缓冲液,镜检。
上述两种染色法,钩体均呈棕黄色,判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