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超越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010页(1121字)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着,巴黎1936年第一版。

萨特的早期哲学着作之一,最初发表在《哲学研究》杂志1936-1937年第6期上。它主要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开端的分析与批判,论述萨特关于自我的理论。

通过分析笛卡尔以来的“我思”及自我意识的哲学概念,把胡塞尔借以追寻本质的“纯粹意识”,推演成具有人的实存属性的“自我”本体,从而为存在主义理论提供了现象学基础。

这部着作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先验的我和具体心理——物理的我这二者的意识特性,批判了传统哲学把“自我概念仅仅看成一种形式的存在或物质的存在的趋向”,论证了“自我”既不是形式地也不是物质地存在于意识之中,而是超越于意识,存在于世界之中。第二部分将意识的结构分为两种水平:不被反省的意识和被反省的意识。

被反省的意识又分为指向物的被反省意识和指向我的被反省意识。这样,意识在萨特那里有三个层次:反省前的意识、指向物的反省意识和指向我的反省意识。

反省前的意识是根本性的意识,是意识的实存。意识在根本上是存在。

萨特认为他的意识概念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体二元论,为人的存在——意识——自我的存在找到了归宿,即找到了“在世界中存在”这个存在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关于“自我”不在意识中,而是超越意识、在世界中的思想,使得萨特离开在意识中寻找本质性自我的胡塞尔,从而由现象学转向存在主义,将以现象学或关于意识的纯思辨研究变成了从人对世界的具体关系中描述人的状态,并为以“现象学本体论”为目标的《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该书还着重批判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则,以划清存在主义意识概念与传统哲学对意识的理解的界限。萨特认为,“我思故我在”这一公式中的“我在”不是“思”的意识,笛卡尔只是与第二层次的行为(思)打交道,笛卡尔混淆了对一种在意识中的自发的怀疑和对一种在行动中方法的怀疑的界限,笛卡尔的“我思”把意识本身变成客体,而实际上“我思”不是一个具有怀疑意识的东西,而是对这个东西的反映。“我怀疑,故我存在”,实质上是说“我觉知我怀疑,故我存在”。笛卡尔的“我思”是反思的,它的对象不是它本身而是怀疑的初始意识。

“我思”反映着被怀疑的意识,这就是前反省的意识。萨特与笛卡尔的区别,就在于萨特把意识分成两个层次:意识的意识,即纯意识和对对象的意识。

萨特理论的核心在于:意识的存在和自我认识是一回事。“我思”的结构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被发展为人类存在的本体论结构的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