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外国历史名人辞典》第1069页(1555字)
【生卒】:1820—1895
【介绍】: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生于莱茵省巴门(今乌培塔尔)一纺织厂主家庭。早年就读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易北斐尔特中学学习。1837年,在父亲压力下停学经商。在不来梅商行当办事员时,常与激进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成员往来,从事民主活动。1839年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社会压迫劳动人民。1841年9月,在柏林服兵役,并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和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1842年在英国曼彻斯特经商时,常参加工人集会和斗争,并为《莱茵报》和宪章派机关报《北极星报》撰稿。1844年在《德法年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重要文章,表明其思想已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1844年与马克思合着《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845年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1846年与马克思合着《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年与马克思共同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6月,参加改组正义者同盟,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11月,受同盟委托,与马克思一起拟定同盟纲领。1848年2月,作为同盟纲领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同年3月,当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领导成员。1848年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与马克思一起为德国无产阶级制定了革命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并回德国参加革命。6月,同马克思一起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参加巴登-普法尔茨的维护帝国宪法起义。德国革命失败后,流亡伦敦。为总结1848年德国革命的经验教训,1850-1852年,先后发表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运动》、《德国农民战争》、《德国革命和反革命》等重要着作。1850·-1870年,在曼彻斯特经商,在经济上资助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写作,这期间还从事革命理论、自然科学和军事知识的研究;刻苦学习多种外语;密切关注各国工人运动和重大国际政治事件,为《纽约论坛报》撰稿;经常与马克思通信,探讨与研究各种重大问题。1870年摆脱商务活动,迁居伦敦。同年9月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1871年热情支持巴黎公社的斗争。第一国际后期,在反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1875年批评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领袖与拉萨尔派合并时的妥协错误,并批判了拉萨尔分子的机会主义观点。1876-1878年,在《前进报》连续发表文章批判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欧根·杜林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攻击,并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878年把这些文章汇集为重要理论着作《反杜林论》。1879年与马克思联名发表《通告信》,批判德国党内“苏黎世三人团”的机会主义行为。1873-1883年,还致力于自然科学中哲学问题的研究,揭示自然界的辩证规律,批判存在于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这些成果在其逝世后被编成《自然辩证法》一书出版。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他担负起整理马克思遗稿和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1885年和1894年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1884年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唯物史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886年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89年亲自领导建立第二国际,指导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展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1894年发表最后一本重要着作《德法农民问题》。1895年8月5日在伦敦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