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469页(901字)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之一。始推行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其内容为:(一)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种粮食)40亩(1亩约合今1.05亩);妇女授给20亩;家有奴婢者,同良人一样授田;耕每头加授30亩,限4牛;“正田”外,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一年或两年者,曰“倍田”。男子授给桑田(种桑榆枣)20亩;宜于种麻地区,男子发给麻田10亩,妇女5亩。另每3人(奴婢则5人)授给宅地1亩,奴婢之宅地归主人。(二)还田规定。凡年老免役、身死者均须归还其所受露田和麻田。奴婢及耕牛的增减,亦须“随有无以还受”。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称为“世业田”,且可按人口减增变动而“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魏书·食货志》)。(三)政府授给官吏“职分田”,作为俸禄之田。按职务高低,分别授予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四)土地不足之处(称“狭乡”)居民可以向空荒之处(称“宽乡”)迁移,但宽乡之民不得向狭乡迁移。均田制对限制土地兼并,促进生产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其后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均相继实行均田制,与北魏大同小异。隋代均田制,男子授露田80亩(隋1亩约合今1.13亩),另给永业田(即魏之世业田)20亩;女子授露田40亩,一夫一妇共授田140亩。奴婢授田准照普通农民。牛一头授田60亩,限4牛。官吏按品位分别给予5顷至1顷作职分田。另给“公廨田”,收租供办公费用。自亲王以下至都督均给永业田,多者100顷,少者30顷。唐代均田制大多承隋制。大抵一丁授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一般不授田。奴婢、耕牛亦不授田。王公贵族和官吏亦授永业田或职分田,各级官衙亦有公廨田。狭乡授田不足,口分田减半。唐之均田制,对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亦曾起积极推动作用。但均田制的施行,各地并不平衡,且土地买卖范围扩大,未能制止土地兼并,丁口滋众而官田日少,至代宗时代(762—779),均田制终于彻底崩溃。均田制实行300年,影响深远,虽然有始无终,但就其历史意义而言,仍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