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596页(471字)

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合称。分别为明成祖朱棣长陵、仁宗朱高炽献陵、宣宗朱瞻基景陵、英宗朱祁镇裕陵、宪宗朱见深茂陵、孝宗朱祐樘泰陵、武宗朱厚照康陵、世宗朱厚熜永陵、穆宗朱载垕昭陵、神宗(思宗、怀宗)朱翊钧定陵、光宗朱常洛庆陵、熹宗朱由校德陵、思宗朱由检思陵。在今北京昌平县境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各陵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致。仅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别。陵园平面由唐宋时方形改为长方形,由南向北分三个院落,依次为:碑亭、神厨、神库;祭殿、配殿;宝城、明楼等,系埋葬皇帝处。思陵即崇祯帝陵,清兵入关后修建,最小,无宝城。陵墓由汉唐两宋时期方形改为圆形。取消唐宋陵园中供帝王灵魂起居之下宫,唯中宫洒扫,不遗宫女,然更突出朝拜祭祀仪式。上陵之礼一年三举(清明、中元、冬至)。地下宫殿为最着称。自明永乐七年(1409)修建长陵起,至清顺治元年(1644)修建思陵止,200多年间定为“禁地”,驻大批陵卫。长陵地面建筑最为宏伟,定陵地宫1956年发掘。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长陵”、“定陵”。

上一篇: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