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
书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659页(505字)
①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郑玄注:“学士,国子也”。②官名,以学士而司文学撰述之官。魏、晋、南北朝时,征文学之士掌典籍、编纂、撰述诸事,通称学士。诸王及节帅亦得置学士,以师友相待,无定员、品秩。唐太宗时,常召名儒草拟诏令,但未有名号。高宗乾封(666—668)后,始称“北门学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诏,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置翰林供奉。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使其入直内廷,以备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翰林学士往往参预机要,在中枢政治中居显要之位,号为内相。另有弘文馆、集贤殿学士。宋代置翰林学士院,亦掌草制诏令、撰述之事;设学士承旨、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各殿阁也皆设学士。元代置翰林兼国史院、奎章阁学士院、蒙古翰林院、集贤院等,皆设学士。明代于翰林院置学士1人为主官,另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2人。又于殿阁置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实权甚重,为事实上宰相。清代改翰林学士为掌院学士;内阁置大学士4人,协办大学士2人,居文职之首。参见“翰林院”、“大学士”。
上一篇:学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