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680页(661字)

【生卒】:约前372—前289

【介绍】:

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少家贫,幼年受母教影响,后受业于孔丘嫡孙孔伋(子思)门人,成为孔丘之后着名儒学大师,其学说为儒学中思孟学派。曾历游齐、宋、滕、魏诸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其主张不受信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着书立说,成《孟子》十一篇。孟轲强调“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的主观精神,构建起一个“尽心”、“知性”、“知天”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便具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可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同时注重环境和教育对人之影响(《滕文公上》:“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其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方式,认为通过自我修养可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政治思想上,以“性善论”为原动力,主张“行仁政”,阐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指责暴君是“独夫”,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改善君民关系。治理国家方面,反对以武力兼并天下,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法先王”、省刑赋,为“黎民不饥不寒”勾画了一个“井田”制社会生产模式。他把劳心、劳力对立起来,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孟轲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对宋儒心性说影响很大;宋元以后,孟轲被视为孔丘学说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7篇记录了孟轲言行、学说。参见“孟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