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
书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803页(340字)
官名。三国时魏文帝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兼所驻州刺史,为地方军政长官;而称都督中外诸军及大都督者,权位最重,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吴、蜀亦置之。晋、南北朝沿置。北周改都督诸军为总管,遂成正式官名。又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隋代三都督并为散官。唐代复改总管为都督,于各州按等级分别置大、中、下都督府,各置都督1人,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等。边防重地的都督则加旌节,称节度使。中叶以后,节度使、观察使为地方最高长官,都督之名遂废。南宋执政官出任临时统帅时有都督、同都督之称,督视各路兵马。元代置大都督府,以大都督为长官,统领诸卫,专为武官。明代改元代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又改为五军都督府,为全国最高军政机关。清代初沿置,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