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911页(258字)

用竹篾等编成的圆阔如钹形的帽子。可防日遮雨。又称斗笠。农民、渔夫、樵子戴笠子帽,汉代以来即成习惯。此帽用青竹篾编成,夹以笋壳或棕等。宋代又有毡笠,以毡制成。明代初年农民戴的蒲斗笠,一名云笠,用细藤为之,方广2尺,用黑绢蒙之,缀檐以遮风日。明代法令规定:农民戴笠入城市不受限制,但非参加农业生产的,却不许可随意戴它。元、明时手工工人露天生产时戴的笠子帽,一般是元式方顶笠帽,有4边4楞,也称瓦楞帽。元代蒙古族中层官吏所戴笠帽,以细篾作胎,外罩尾漆纱罗,平民不能使用。

上一篇:符箓派 下一篇:停云馆法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