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939页(231字)

佛教禅宗教义之一,指对真理之逐渐觉悟,与“顿悟”相对。相传最早由东晋僧人僧肇提出。僧肇(384—414)认为众生虽具有“佛性”,但因受世俗杂念影响颇深,欲至涅槃境界,须历长期修行,始得心明领悟。东晋慧观作《渐悟论》加以提倡。佛教禅宗在唐代分为南北宗,北宗主张渐悟说,其开创者神秀认为参悟佛理须逐渐地甚至累世地修行,才能达到“成佛”境界。其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参见“僧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