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埃及的两次贫民奴隶起义

书籍:简明历史事件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25 10:23:17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341页(1019字)

古代埃及历史上第一中间期(包括第七至十王朝,约前2181—2040)和第二中间期(包括第十三至十七王朝,约前1786—1567)先后发生的两次起义。

古埃及的阶级对立是贫民(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同奴隶主阶级及其国家之间的对立。农民和手工业者因其被压迫被剥削的处境而与奴隶在政治上的地位相差无几,往往与奴隶一起反对奴隶主阶级及其国家的统治。两次起义的情况只是在奴隶主贵族的文献中有些曲折的反映,关于起义的起因、经过和后果、起义的领导人、提出过什么口号、坚持了多久等都没有任何说明。只是从字里行间中可约略看出曾发生过起义。

现代史学家对这些文献写于何时、确切反映什么时代的事,争论很大。一般认为,《祭司安同自己心灵的谈话》、《对美利卡拉王的教训》、《聂菲尔涅胡预言》等资料反映了第一次起义的某些情况。

古王国时代以法老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广大劳动者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古王国末期贵族奴隶主削弱王权,发展自己实力,使统一国家瓦解,君主专制崩溃,全国处于经济萧条、政治混乱之中。

第一次贫民奴隶大起义可能就爆发于此时。

据《聂菲尔涅胡预言》记载:“没有武器的人,现在变成武器的占有者”,“穷人发了财”。

说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祭司安虎同自己心灵的谈话》中说:“国内叛乱,使国家蒙受创痛,到处都在悲伤,许多州和城市陷于悲哀之中”。

《对美利卡拉王的教训》中则叫嚷如何镇压起义。第二次起义的情况反映在《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又译《伊浦味陈辞》)中,它说:“到处流血,死亡不乏其人”,“国家象陶钧一样翻转过来”。还说:“财富的所有者现在渴望过夜,而从前为他自己乞求渣滓的人现在是碗盘丰盛的所有者”,“国家的贫者变成了富者”,而“从前财产的(所有者)则是一无所有的人”。

起义可能推翻国王的统治。

训诫说:“国王已被暴徒废黜”,“国家已被少数不知法律的人们夺去王权”。国家机器被捣毁,“那保密议事室,它的文件被拿走而(其中?)的秘密被暴露”,“政府机关已被打开,而它们的清单已被夺去”,“(书吏?)被杀而他们的文件被夺去”,“(地籍?)书吏的文件被毁损”,“议事室的法律被抛出;真的,在公共场所人们在它们上面践踏,而贫民则把它们撕碎在街上”。在中王国时期为国王所依靠的涅杰斯(“小人”之意)奴隶主阶层也是起义打击的对象。这些记载表明起义的激烈程度。

起义最后显然都失败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