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书籍:简明历史事件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25 11:05:44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630页(1129字)

1945年以来40多年电子计算机历经几代发展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军事上的需要,电子技术和计算技术相结合,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1943年6月至1945年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工学院同军械部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英文缩写ENIAC),共用1.8万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30多吨,每秒运算5,000次。同年着名数学家冯·诺伊曼等人制定出全新的贮存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DVAC),1949年5月第一台这类计算机在剑桥大学运行。1952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生产了用于科研计算的大型计算机系统IBM701。

这种程序内存的电子管计算机通常称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50年代末大型计算机每秒钟运算达五六万次。

1956年美国制成军用小型晶体管计算机,1964年8月在西摩·克雷领导下每秒运算300万次,贮存容量13万字的大型晶体管计算机问世,并成批生产。这种第二代计算机(称为电脑)由于体积和重量减少上千倍,可靠性增加,成本又大幅度地降低,应用范围大为扩大,60年代中期美国拥有计算机3万台。

随着集成电路的问世,出现了把许多电子原件集中在一个很小的面积或体积上的第三代计算机。

60年代末每秒千万次的大型计算机投入使用,同时集成电路促进了小型计算机的发展,它能适应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每年以增长20%速度推广。

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取代了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进入第四代。1978年每秒1.5亿次的巨型计算机已经运行,相当于一个劳动力一年的3,150万倍。

每秒十亿次的超大型计算机也在研制。1976年美国有计算机100万台。大体上每隔5—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可集成一千至十万个元件,从而也出现了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机。1975年制成的F8微型计算机,体积不到ENIAC的三十万分之一,重量不到0.5公斤,功耗2.5瓦,但主要功能与ENIAC相同。1980年全世界有微型计算机1,000万台。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又加强了第五代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目前电子计算机在英、日、苏、联邦德国、英、法等发达国家已普遍使用于现代国防、工业自动化、科研设计现代化、情报信息自动化以及工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文教卫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

它不同于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原子能利用等动力革命的发展,而是信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可以取代人脑的部分功能,不只会引起新的产业革命,而且会进一步引起整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