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文化知识辞典》第757页(312字)

印度古代宗教之一。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吠陀》为最古的经典。信仰多神,奉梵天(创造之神)、毗湿奴(守护之神)、湿婆(毁灭之神)。认为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在印度社会中,婆罗门教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种姓制度密切结合,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祭祀)、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另有最低下者为“贱民”。认为严格执行教规者,来生可变为神,差一些的可变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不执行教规的,即变成“贱民”或畜生。公元八、九世纪间,经商羯罗(约788—820)等改革,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文,改称印度教。

上一篇:泼水节 下一篇:破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