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河北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知识辞典》第498页(738字)
众人的议论和意见,又称公意。社会舆论是社会生活和人们意愿的反映。它的来源有:自上而下的舆论,即有国家领导机关发出而在人民大众中传播的公众意见,有很大的权威性,可通过公文、报纸、广播、电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宣传,形成舆论,借以组织、发动群众。自下而上的舆论,即由群众或群众团体发出的在大众中流传的舆论。社会舆论具有现实性强、传播范围广、制约力迅速、号召作用突出等特点,是社会行为控制的重要工具。在阶级社会中,社会舆论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社会舆论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人民群众对时局的看法、意见,是制定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它对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扭转社会风气有很好的效果。社会舆论能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凡有群众的地方,都有各种舆论传播着,它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茶馆、酒店、家庭、街道、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等,都是社会舆论的扩散地;广播、电视、报刊、通讯都是社会舆论的传播工具;而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是舆论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以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为核心的社会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我们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了解群众的情绪、意愿和要求,掌握群众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趋势;可以促进我们清除各种社会弊端,造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行为规范。社会舆论对社会行为和社会风气具有法律所不能比的控制力,它通过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作用控制人的社会行为,通过对人们相互关系的评价来控制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通过对新人新事的新风尚的歌颂引导人们建设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