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居宣长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44页(1786字)
【生卒】:1730—1801
【介绍】:
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名荣贞,号铃之屋,1730年出生于伊势松坂的商人家庭。一度继承家业从商,稍后即转从医。游学京中,接触到契冲的着作,为国学思想深深吸引。28岁时归乡,一边为医,一边进行国学研究,钻研《源氏物语》、《万叶集·玉小琴》《源氏物语·玉梳子》等注释书以及《词玉绪》等古典着作。34岁时,宣长在松坂的住所与贺茂真渊相遇,这对宣长的学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开始了《古事记》的研究,致力追求古道,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终生大业。经过36年的时间,他完成了大着《古事记传》。其间尚写出了《万叶集·玉小琴》、《源氏物语·玉梳子》等注释书以及《词玉绪》等语言学着作。晚年曾仕职纪州侯。71岁作《遗言书》。同年还在和歌山·京师作最后的讲学。次年逝世。宣长门人遍布全国,是江户时代国学的集大成者。宣长其他的着作还有歌集《铃屋集》。宣长国学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汉意和中华主义,强调大和心和日本中心主义。他排斥儒学所说的道。认为道是神秘的不可思议的,即非人的有限智慧所能推测,又不是圣人所能造作出来的。他强调只有日本的神道才为真实之道,因为它出自神灵。宣长的人学观点有:把人视之为神的产物,认为人的一切皆由神决定,生死是如此、善恶亦是如此。批判儒学的禁欲主义,主张“人欲即天理”和“直情径行”,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和真实感情,要求把它们从礼教主义中解放出来。
(1)人即神的产物 宣长从神道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人类观。在他看来,正如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神灵决定的那样,人也是神的产物或神的傀儡。神要人怎么样,人就得怎么样,他无法进行任何的抵抗以决定自己的事情。宣长还用一个例子说明人的一切可见的事情,均由看不见的神来决定,“盖人世事皆由于神的安排,即就显事言,亦不出幽事以外,不过其间也有差别。其差别譬如以神为人,幽事如人动作,世人则如木偶人,显事是木偶人之首或手足等,那似乎是动作,实则此木偶人的种种动作,皆由于人的动作使然。”按照这种观点,人的主观意志、主动性、积极性亦就完全不存在了,人就完全成了神的奴仆或驯服工具。既然人完全是神决定的,那么人世间为什么不尽完满,仍有善有恶呢?宣长说,这是因为在神灵中,不仅存在着使人为善的善神,还存在着使人为恶的恶神。恶神就是祸津日神。“祸津日神的乱暴心理,什么办法也没有,真正是无情的”,“甚至天照大神或高木大神都无法制止它,人类更无能为力;世上如善人遭殃、恶人得福那许多背理的事,皆由于祸津日神。”宣长这种说法的理论根据完全出于对《古事记》中神话的信仰。
(2)生死观 与上述思想有关,宣长提出了自己的生死观。他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分为显事与幽事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联系亦有分别。所谓幽事是指天下的治乱、吉凶、人的祸福,皆冥冥之中受神管辖。所谓显事则指人世间事。幽事的主神是大国主命,皇孙的天皇管理世中显事。这种区分显然是随意的,人的显事中不就有吉凶、祸福吗?它何以是幽事呢?如果把人生的领域划为显事,把死的领域划为幽事,那也许更为恰当些。在宣长看来,人从生到死都摆脱不了神的束缚。人必须死,“此世之人不论贵贱,不论善恶,皆不免一死,往夜行之国。”那么人死后的状况如何呢?宣长说这都不必过问,神意自有安排了。但他又依据《古事记》的说法,认为死是“无安心的安心”,在此没有来世,没有报应。
(3)人欲即天理 在儒学那里,人欲与天理是水火不相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宣长极力反对这种禁欲主义。他提出了“人欲即天理”的大胆命题,完全把人欲合理化。在他看来,人是活生生的动物,而不是瓦砾木石。既然如此,他在与各种外在事情接触的时候,他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如喜乐、美丑等。在这种过程中,人就应“直情径行”,充分地去表现自己的性情,此即是“得中正而道自备”。他认为,文学正是反映了人的自然情感。他反对儒学家把文学视作劝善惩恶的观点。他指出:认为《源氏物语》的“本意是劝善惩恶,尤其是警戒好色的说法,这完全是诬蔑”。宣长这种对人欲人情的肯定,是日本近边町人文学(如近松、西鹤等的创作)在理论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