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吉田松阴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49页(2201字)

【生卒】:1830—1859

【介绍】:

江户时代的思想家,志士。名矩方,字义,通称寅次郎,号松阴,又号二十一猛士。出身于长州藩下级武士家庭。家贫,5岁后为叔父吉田大助所养。家族为长州藩兵法师员。9岁入藩学明伦馆学习兵学、炮术、西洋阵法。11岁闻藩主召讲《武教全书》,乃曰:“矩方讲兵,使七书与六经争光。”15岁藩主亲试松阴,松阴讲《武教全书》和《孙子兵法》虚实篇,深得藩主赏识。继之在藩明伦馆讲兵学。21岁游学九州,多受名师指教,访兰学馆,亲乘荷兰船,见识大长。为研究兵学,22岁随藩主抵江户,就学于佐久间象山等名家。由于未得藩的许可书,竟游东北,随被幽居乡里。后得自由,被许游览全国。1853年,美船入浦贺,要求通商。围绕开国还是锁国问题,国内意见不一。松阴着《急务条议》、《攘夷渡议》,强烈要求攘夷。次年美船再来,松阴欲游欧美,以考察情势,寻求对策,乃谋航海外。失败后,以犯锁国令罪被投入狱。在狱一年后改软禁。在家乡开办松下村塾,从事教学活动,培养了很多人才。1858年,幕府与美签订“日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受到幕末志士的强烈反对。松阴上《时势论》,力陈尊王攘夷。又与众志士谋刺幕府派老中间部诠胜,不成再次入狱。第二年被处死刑,年仅30岁。松阴的着作有《西游日记》、《东游日记》、《讲孟余话》、《武教全书讲录》、《异贼防御策》、《将及私言》、《幽囚录》、《回顾录》、《野山狱文稿》、《幽室文稿》、《猛省录》、《李氏焚书抄》、《李氏藏书抄》等。从松阴的一生来看,他既是一个学者,思想家,又是一个勇猛的志士。它要通过自己的学术和行动两方面来为日本寻求出路。在学术上,他致力于兵学,重视实学。同时研究汉学,受王学影响较大。松阴的人学思想表现在:对告子和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的异论进行分析,提出了性善性恶和尽心致性的解释。对儒家人格士作出了规定,强调士的根本特性是立志行事,交友劝善,读书考圣贤之教。并讨论了生死问题,认为人生虽短暂,但不能夺其志,人必须在有限的生命中建立不朽。指出世人都重视身的生死,但心的生死则更为重要。

(1)论人性 在人性问题上,松阴虽然试图调和孟子和告子,但他基本上仍是肯定孟子的性善说。他指出所谓性是人与生具有的仁义礼智之性,此性纯善而无恶,常人与圣人一样都具有这种善性。关键是要把这种善性体现出来。松阴举例说,如一个人要求行善,他就有行善的最初意念,这个最初的意念就是性善。但他后来受人世名利的影响,产生了其它私心杂念。而这私心杂念就是与他所有的内在本性相区别的受外在形气制约的欲望。他如果克服了这种欲望,养本有的性善,他就会有各种义举。孟子有尽心知性知天的观点,松阴对此加以继承,并解释道,所谓尽心,一方面是全心全意地尽力去做,有多少力就使出多少力,达到最高的程度。另一方面是连续不间断,从一件事到两件、十件、百件、千件,从一日到两日、十日、百日、千日一直进行下去。这样,人间的善性就会为人所彻底把握。人把握了性,也就能达到对天的把握。松阴指出,这里所说的天不是指天空,而是指支配宇宙的原理。人一旦尽心知性,宇宙的根本原理就会成为他自己身中之物。

(2)士的规范 松阴承继儒学思想,提出士的七点规范。这七点规范是:第一,人生在世必须明白人与兽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人有五伦。五伦之中,君臣,父子两伦最为紧要,因而人要以忠孝为根本、第二,生于皇国,就要爱国,要知道君臣一体,忠孝一致是我国的特色。第三,士之道,以义为首。义要通过勇气来实行,而勇气依靠义则能更好地发挥。第四,士的行为以质为美,不自欺是核心。要以伪巧、饰过为耻。心纯洁无瑕,行为堂堂正正,是一切的出发点。第五,要通晓古今学问,以圣贤为师,修业向上。否则就不会有高尚的心灵。以读书和贤人为友是君子应为之事。第六,提高道德,增加才能,离不开恩师和好友,因而君子要重视与人的交际。第七,死而后已,言简而意深。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永不变心,就是死而后已之道。松阴指出,士的这七项规范,可集中归纳为三点:即立志行事,交友劝善,读书穷理。

(3)论生死 松阴曾作《七生说》,以示圣贤之心,忠孝之志。其中谈到人的生死。他说:“天之茫茫有理存焉,父子祖孙绵绵有一气属焉。人之生也,资斯理以为心,禀斯气以为体。体私也,心公也。役私殉公者为大人,役公殉私者为小人。故小人体灭气竭,则腐烂溃败不可复收矣。君子者心与理通,体灭气竭而理独亘古今,穷天壤,未尝暂歇也。”在此,松阴提出了肉体可死,而心灵永存的二元论观点。而且,他把追求心灵的永存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认为人为道而死,死得其所,虽死犹存。而那些只重视肉体生命的人,活得无益,虽活犹死。他这样说:“死非可好,亦非可恶。道尽心安,便是死所。世有身死而心者,有身亡而魂存者。心死,生无益也;魂存,死无损也。”松阴指出,自古以来的圣贤就是追求心灵的不朽和永存,并强调说:“生死离合,人事倏忽,但不可夺者志,不灭者业,天地之间,可恃者独此而已。”“古语曰:哀莫大于心死,盖身死而心不死者,古圣贤之徒,不朽之人也;身不死而心死者,今鄙夫之流,行尸之人也;世人以身亡死生为大事,而不知心之死生关系万世。”

上一篇:佐久间象山 下一篇:日本近代人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