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栗木慎一郎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72页(1311字)

【生卒】:1941—

【介绍】:

日本现代人类学家。出生于东京。庆应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先任职于奈良县女子短期大学,现任明治大学教授。继承经济人类学的观点,关注未开化社会和社会历史的经济现象,把经济作为文明来把握。以未开化社会与超现代化社会为对象,把选举政治、都市空间以及许多圈内文化(zubculture)等领域,都统摄到经济人类学的框架内。其主要着作《穿裤子的子》对动物行动的探讨,《反文学论》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在新人类学方面都引起共鸣。在人学方面的观点有,认为人是一种丑恶的存在。指出人类有两种生活状态。主张死能使生活泼起来。

(1)人是一种丑恶的存在 自古以来,有的人肯定人是美的、善的,有的人断定人是丑的、恶的,有的人则指出人是美丑、善恶的统一体。慎一郎的观点与第二种见解接近,他认为人是一种丑恶的存在。他说,人这种动物在自然界中是“超出者”,人类在自然界中是一种过剩的存在状态。这不仅指人口过分增加这一方面,而且是从“人类这种动物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不能生存”的意义上讲的。人类是自然的超出者,是对自然的过剩存在。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这种“超出”需要剥夺其他种类的生命,而且其内部还不断发生自相残杀。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丑恶的存在。

(2)论人类的生活状态 在慎一郎看来,人类有两种生活状态,即日常的和非日常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遵照法律、道德和秩序生活。但是,如果只有这种生活,人们就会窒息,精神就会沉滞,社会也会失去活力进入病态,并且衰退。所以,人们需要制造出推翻这种日常性生活的瞬间。在非日常性的场合,人们通常要打破日常的秩序或价值观,有时甚至故意无视秩序或价值观的规范。对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状态,慎一郎用小孩打翻积木的例子比喻说,煞费苦心的孩子好不容易堆起了一堆积木,当你在感叹好不容易的时候,他会突然一拳将其推倒。当他一次次重复这种行为时,你就会如梦初醒——他正是为了破坏时的一瞬才创造了它。打翻积木的孩子,脸上会露出明显的快乐和陶醉表情,这如同是孩子们的节日。同样,当人们把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的东西破坏掉,挥霍掉的时候,他们就也会象过节一样感到快乐。

(3)论死的意义 对于死,人们往往从消极方面看待它。一方面恐惧它,另一方面纯粹认为它是对生的否定。慎一郎虽也认为死的确使人感到可怕。但又认为它对人生则具有积极的意义。他指出,死是可怕的,但同时它又让人的灵魂(精神)陶醉、兴奋,把人带到神圣的世界。正因为如此,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接连不断地出现死的场面和事件,也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人们总是在各种场合——宣传橱窗、电视、电影,看到一些美女,他们早晚会看腻,会变得难以再兴奋起来。于是人们就会想到死。当发展到某一特定的时刻,人们就会一举将“死”解放,沉浸到眼花缭乱的死的陶醉之中。总之,正是因为未来死的存在,才使现实的“生“活泼起来。如果“死”永远不降临,“生”就会失去暗的一面,同时也会使明的一面失去光彩。

上一篇:山崎正和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