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耆那教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78页(1400字)

耆那教是印度产生最早和最为流传的宗教之一。耆那教(Jana)原意为“胜者的教”,汉译佛典中把它译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等。耆那教的创始人是“六师”之一的尼乾子·若提子(号称大雄),若提子于公元468年出生于一个王族之家,属刹帝利种姓,30岁时弃富贵之家出门求道,乞食、游说、修行、布教立规达30年,以使众生归依耆那教。72岁时归于涅槃。大雄死后,耆那教多次分化,第八次分裂为两大主要派别:白衣和天衣两派。白衣派的经典很多,主要是讲耆那教的教义、历史、传说、苦修与禁戒的方法;天衣派更重苦行,认为穿衣留发的人和妇女均得不到解脱。耆那教的信徒们乞食削发、游行人间,雨季时定居下来宣传、研讨宗教义理。耆那教认为天神人类均入轮回,掌握苦行的智慧与方法是人生解脱之道;耆那教还最忌杀生,其信徒出门时,必携带扫帚,清扫道路,以防践踏道路上有生命的东西。耆那教的经典保存得较为完善,白衣派的经典称为悉檀多或阿笈摩,共有7部45种。天衣派的经典都已散佚。

(1)灵魂是人的最高本质 耆那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命(灵魂)法、非法、时空四大构成,或者是由命、非命(即非灵魂)、漏入、系缚、戒(即制御)、灭、解脱七谛构成。其中命与四大最为重要,可以说人的精灵就是降生于四大之中,因此一切动植物和非生物体内都有灵魂存在,不能任意杀害。耆那教还认为一切事物要么有生命,要么无生命,二者为绝对差别,人的身体绝不是生命的本源,生命也不是非身体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有知有作,正是以其有命,即灵魂是有生命物类特别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灵魂有两种,一是轮回命,这种命囿于生死,不断轮回流转;二是解脱命,这种命脱去躯壳,直入涅槃。命如果已经解脱了,就清净独存,命就可见无边,智无限。

(2)论人的解脱 耆那教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细微的,半实体的物质,并且是业(行动)组成的。人的灵魂本来是清净的,因人有作业,业流入灵魂之中,附着于灵魂,输入于命,便叫漏;又因灵魂是有情感的,所以受缚于业,业又分为八类:一是智盖业,即遮盖灵魂本有的智慧的业;二是见盖业,即遮盖灵魂中的正确见解的业;三是受业,即产生苦乐的业;四是痴业,即遮盖正确信仰的业;五是寿业,决定人之寿命长短的业;六是名业,决定着人的行为善丑等性质的业;七是种业,决定着人的种姓国籍的业;八是遮业,决定人的灵魂并附于人的肉体之中。随着人的肉体的运动(作业),使本性清洁的灵魂受到肉体所作的八业的污染,受污染的灵魂就是如前所说的轮回命,人的灵魂的轮回命中被系缚于生死的链锁之中,人因作业无法得到解脱,人生的目的就在于求得灵魂的解脱,使人的灵魂摆脱八业的污染。这就要求人要去阻塞肉体上的孔道,使不清净的微细物质不进入人的灵魂,防止灵魂被新业污染;并且同时清除旧业对灵魂的污染,最终使人的灵魂变为解脱命,其人就得以解脱。如何解脱呢?解脱的方法有三种:即正智、正信、正行。正智就是要明了耆那教的真谛;正信就是要真正信仰耆那教的教理和经典;正行就是要实行耆那教的基本戒律和禁戒,即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窃,不奸淫,不私财。耆那教主张通过严守戒律、禁欲苦修、灭绝人的情欲,使人达到寂静,归依于涅槃,获得最终的解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