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彭波那齐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53页(1863字)

【生卒】:1462—1525

【介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亚里亚多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生于艺托瓦。在帕多瓦大学学习哲学,获得学位后,1488年成为特聘哲学教授,1495年成为正式教授。该大学1509年因战争而关闭,离开帕多瓦。1512年在博洛宇大学任教。直到1525年逝世。1516年冒着生命危险发表《论灵魂不朽》一书。该书引起轩然大波,遭到猛烈攻击,彭波那齐写了两部着作为自己辩护。但该书还是被教会焚毁。他的另两篇论文《论咒语》和《论命运》也同样重要,大约均着于1520年。这两篇论文都是在他死后出版的。彭波那齐企图以自然理性说明并解决历久不决的灵魂不朽问题。他证明灵魂是可以朽亡的,使人类并不因此而不能建立道德和信仰。他认为,人可以凭道德进于不朽。而道德标准是:人是“为道德而道德,善恶报偿均在其自身,而不在死后”。他强调人的独立价值,给予劳动及其他事俗事物以价值,认为人应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特性,尤其是智力和德性,不必倚靠权威和教会。这些主张实际是对关于人的尊严与个人自由发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人有三种智力 彭波那齐认为,全人类如同人的躯体是不同功能的肢体构成的一样,是由具有不同机能的人组成的,他们共同协作,互相合作,互相授予,互相施惠,以达到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这就象参差不齐的声音。构成最完满的合弦、令人快乐的音乐一样。具有这种共同目的的人们,必定分享三种智力:理论的、实践的和生产的。身体健康和年岁相当的人,都会分享这三种智力的若干成分。他指出,每个人都懂得思辨,天生懂得善恶,懂得维持生命的生产智力。但是,人同这三种智力的关系是不相等的。他论证说,理论的智力不是人的,而是神的,所以,只有一部分人类,专爱作思辨。而生产的智力,是最低级的和机械的智力,却是人类共有的,甚至动物也有生产智力。例如,许多动物会根据需要盖房子。实践的或动作的智力是适合于人的。一个人若非无能,便可以把实践智力执行得圆满。他认为,依据实践智力,人可以称为无条件地和绝对地善与恶,而依据理论和生产的智力,人可以称为相对地和有限地善与恶。依据一个人的德行或恶行,人所称他为好人坏人。但一个形而上学家、建筑师,人们并不一定要把他划归好人还是坏人,而只是断定他是否是一个好的形而上学家或建筑师就行了。这是因为,作不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建筑师,并非人的本务,也非作人所必需。而对于被判定为好人或坏人,则是人人关心的,被诬为坏人,会令人大动肝火,因为正义或邪恶是人为的,是我们力量之内的事。人人都应该有好品行,但不必人人是哲学家、数学家、建筑师。因此,他断言,人类的普遍目的是相对地分享思辨的和生产的智力,而完全地分享实践的智力。如果所有的人都是正义和善的,则全体必保存得完整。他认为,人类智力分配的不平等,不应该引起嫉妒和争吵,就象手脚不必嫉妒心、肝、头脑一样。只要每一部分在整体中都有自己适当的位置,人类持有共同的人类的目的,这就足够了。

(2)主张灵魂有死,并非要纵乐弃德 彭波那齐认为,人介于物质界与非物质界之间,所以,人的灵魂一方面具有一些属于神灵的性质,另一方面具有一些属于物质事物的性质,当灵魂履行由以取说上帝的职责时,它就是神性的;而当它履行兽类的职责时,它就变成一只野兽。他断言,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因为他是整个世界,能变成每一种自然状态,有能力追随他所喜好的东西,因为有人分享了智力,有人分享了感觉力,有人分享了灵魂的力量,等等。他反驳那些攻击他的灵魂有死的理论的人,指出,并非认识灵魂不死的人,都是圣洁的人,许多邪恶的人相信宗教,相信灵魂不死,但却被情欲诱惑。相反,有许多正直圣洁的人,则主张灵魂有死,例如古代的学者名人荷、希波克拉底、塞涅卡等等,这些伟人认为,只有德行才是快乐,只有恶行才是苦痛。所以,虽然他们认为灵魂有死,但他们仍十分注意自己的德行。彭波那齐断言,一个按照良心的指示做事,除了德行以外不再希图报偿的人,比为了报偿而做有德之事的人,要高尚得多,纯洁得多。同样,一个憎恨恶行而排斥恶行的人,比因惧怕惩罚而排斥恶行的人,更值得赞扬。善人憎罪恶出于爱美德,恶人恨罪恶出于怕惩罚,他指出,偷窃、抢劫、谋杀和纵欲的生活是邪恶的,所以应该戒绝。而崇拜上帝、尊敬神圣是最高的善德,所以应该努力获取。彭波那齐在坚持宣传人文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对宗教思想作了一些让步。

上一篇:爱拉斯谟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