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94页(3272字)
【生卒】:1729—1781
【介绍】:
德国戏剧家、美学家,哲学家和宗教批判家。早年曾学习医学与神学,并精通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以后又对文学、哲学和艺术产生浓厚兴趣。1747—1749年期间,创作了《年轻的学者》、《老处女》、《犹太人》、《自由思想家》等一系列戏剧。1755年写作的《萨拉·萨姆逊小姐》是德国文学中第一部重要的市民悲剧,标志着对统治德国舞台多年的法国古典戏剧的突破。《关于悲剧的通信》对悲剧理论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759年以后发表的一系列散文寓言不仅鞭挞了一般的人性弱点,而且还猛烈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专横和教会的愚昧,充满了社会批判精神。1766年发表文学批判巨着《拉奥孔,或论画与诗的界限》。1767—1769年期间写作的《汉堡剧评》阐述了戏剧的基本原理。1772年着名悲剧《爱米丽雅·伽洛蒂》上演。1779年发表剧本《智者纳旦》,该剧认为就伦理基础而言,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是完全平等的,人类应彼此相爱,有不同信仰和见解的人应相互宽容。
莱辛是唯一在欧洲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德国启蒙运动推进者,他还被视为现代德国文学、文学理论以及大众文学的创始人,他在历史哲学、神学、教会史等学科也颇有建树。他的人学思想代表了新兴市民阶级要求平等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的理想和要求,他呼吁人们不要盲从权威和上帝,要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事物,要成为真理的勇敢卫士;他鼓励人们尽可能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事务;他主张文学应具有教育功能,使每个读者和观众尽可能不带任何偏见地分析一部文学作品,使他们通过自我思考积累知识,达到自我教育和完善的目的;他认为所谓进步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彻底决裂,进步的标志在于与传统展开富有成果地争论。莱辛将启蒙运动理解为个人和全人类的无限的自我教育、增长知识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主张通过理性、宽容及消除各阶层、各种宗教之间的界限来完成教育全人类的工作,为此,他在蔑视权威、破除迷信、消除偏见、促进人性解放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他的主要人学思想表现《智者纳旦》(1779),《人类的教育》(1780),《寓言》(3卷本1759)等作品中。
(1)不同信仰应相互宽容 这是莱辛晚年剧作《智者纳旦》的中心思想。该剧的故事情节如下:它发生在12世纪的耶路撒冷城,剧中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犹太商人纳旦,他头脑聪慧,行为高尚侠义,是犹太教的代表;耶路撒冷的苏丹撒拉丁,他是伊斯兰教的代表;“圣殿骑士”库德是基督教的代表。库德随十字军东征在耶路撒冷被俘,后得到撒拉丁的赦免出狱。在一次大火中他救出了纳旦的养女蕾霞,两人坠入爱河。当纳旦拒绝了库德的求婚后,他怒火中烧,并听信了基督教教会长老的馋言,即蕾霞本是基督教徒,而纳旦却强迫她在自己家中接受犹太教洗礼和教育。他在长老的煽动下想纵火把纳旦烧死,以倾泄基督教对犹太教的仇恨。但在最后千均一发之际,他向纳旦坦白了自己的打算,纳旦也向他披露了拒婚的真情,原来蕾霞是他的亲妹妹,而他们两兄妹又都是撒拉丁兄弟的非婚生子女,最后三人相认,感慨万端,宗教不同造成的偏见几乎酝就同血源亲人间的相互残杀。
本剧的重点是第三幕第七场。撒拉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强向纳旦借钱,他有意刁难诘问纳旦: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中哪一种信仰才是真理?纳旦援引卜加丘《十日谈》中有关圣经的三枚戒指的故事说明,三种宗教都出自同一祖先,至于它们本身是否有价值,则要看它们的实践功用;人们不应因信仰和见解不同而相互争吵,彼此间应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自中世纪以来,教会基本控制了欧洲各国的实际社会生活,操纵着历史的发展,宗教纷争导致的战争连绵不绝,人民饱受其害。因此《智者纳旦》一剧在反对宗教冲突和宗教迫害方面就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被誉为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篇,在戏剧舞台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宣传了友爱、宽容等理想,呼吁人们放弃因民族、宗教、出身等级不同而产生的偏见。
(2)要给坏人留下自新之机 这是莱辛一首寓言的中心观点。有一支老狼,偷吃了不少牧羊人的羊,最后它年老力衰,迫不得已期望与牧羊人和解,以安渡晚年。他先后拜访了7个牧羊人,与他们商讨和解的条件,一次比一次作出更大的让步,但牧羊人都不相信,因而最终拒绝了他。老狼走投无路,被迫再次向羊群进攻,终于被牧羊人打死。莱辛借这则寓言说明,即使面对最凶恶的敌人,也不应将他们逼上绝路,要给他们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哪怕他们翻然悔悟太晚,而且是被迫的。如果不提供机会,恶狼将永远与人为敌。
关于宽容和给予悔过自新之机的思想是人道主义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主张在处理社会中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时要给恶人留下改邪归正的机会,以避免矛盾的激化。
(3)论人类教育 莱辛十分注重人类教育,他撰写了100个章节,论述这一问题。他认为理想社会的实现,主要通过教育提高人们思想,消除偏见。他认为人类认识有3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幼稚时期,体现在犹太教中,然后是少年时期,体现在基督教中,最后为成熟时期,又称启蒙时代。在幼稚和少年时代,人类的行为靠直接的,感性的或间接的、精神的奖惩推动,而在成熟时代,人的行为纯粹出自良心和志愿,并不希求什么报答和好处。
莱辛指出,在向人类进行教育时要着重强调,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否掌握了真理,而要看他为追求真理付出了多大努力;人不是通过占有真理,而是通过探索真理,才能扩展自己的力量,从而趋于完善。占有某物的想法使人产生安定感,从而变得怠惰和骄傲。
莱辛认为,人们在进行论战时要遵循下述原则:对初学者的错误要采取既指出又温暖鼓励的态度;对有名望的大师既要尊敬的怀疑又要怀疑的尊敬;对粗制滥造不求甚解者要迎面大喝一声;对夸夸其谈不学无术者则要斥之以鼻;对玩弄阴谋和权术以谋求私利者要全力打击,决不留情。
(4)人应该相互友爱 在《共济会对话录。恩斯特和法尔克》(1778—1780)这篇文章中,莱辛借一个共济会点传师和一个新入会会员之间的谈话,指出当时社会的人之间存在着三种分裂状况。第一,由于国家、民族、风尚和习俗、宗教之间有别,人们之间遂彼此冷淡,保持距离,互不信任,争相标榜自己某种精神上的优越,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自己的权力。处于自然状态的人永远也想像不出这些权力,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利益而人为地制造的。第二,市民社会中产生的分裂,导致人们彼此间裂痕难以愈合,筑起无法愈越的墙壁。第三,市民社会不仅在每个部分内部无休止地制造分裂,还在各个部分间制造分裂,它使每个部分都把自己当作独立整体,坚持分裂,认为小的整体比组成一个大的整体好。
莱辛通过这段对话,宣传了自己的社会理想。爱国主义不应再成为一种道德规范,人们应超越民族主义的偏见;被某种宗教视为真和善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真和善,人们应超越宗教的偏见;人们不应为自己在市民社会的显赫地位而炫耀,也不应该因自己地位卑下而感到不安,地位高的人应态度谦和,地位低的人也应敢于抗争。实现兄弟联邦这一美好的理想,既不能靠国家,也不能靠共济会这样的秘密组织,而要靠教育,靠共济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莱辛这一克服社会分裂状况、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大一统社会的设想,表达了新兴市民中知识阶层的愿望,即冲破民族、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为障碍,建立一个“世界公民社会”,其中人人平等,没有歧视。这一愿望具有浓厚的道德理想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