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99页(3266字)
【生卒】:1749—1832
【介绍】:
德国着名文学家,他不仅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巨匠之一,还是集批评家、新闻工作者、画家、剧院经理、政治家、教育家、自然哲学家于一身的百科全书式人物。早年曾学习法律,在斯特拉斯堡与赫尔德结识后,对他一生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在这期间写作的一系列诗歌,开创了德国抒情诗的新时代。1771年他发表了《莎士比亚时代的谈话》,预示着“狂飚突进”运动的兴起。1774年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失恋为主题宣传了18世纪一种盛行的人生观,即偏爱一种绝对不幸的后果。1775年定居魏玛后,担任魏玛公国的大臣,参与了一系列政治活动和国家改革的工作,并在繁忙之余和旅游途中,写作了一系列着作、诗歌和剧本。结识席勒后,两人通信频繁,共同探讨该时代德国文学的成就及其创作活动,阐述文学所代表的人道主义理想。1809年长篇小说《亲和力》问世,在文学问题之外提出了艺术家的社会行为问题,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赞成通过文学的交往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尊重,以达到世界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晚年发表的《威廉·迈斯特》(二部)和《浮士德》两部作品,集几十年辛苦创作之精华,被视为德国文学的最高成就。
歌德的人学思想是18、19世纪市民阶层人道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在政治上他要求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崇尚理性、正义、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对人的奴役和摧残。他主张通过文学的感染力量和教育手段来改善社会的不良道德习俗,提高民众的素质,最后达到一个理想的社会。他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崇尚古希腊文明,主张和平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具有“世界文化”的视野。他还身体力行,参加改革和社会实践,帮助制订各种法律方案,尽可能帮助一批文学家和学者改善生活状况,为他们的创作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歌德本人更是勇于创新、勤于探索、辛勤工作的楷模。
歌德的人道主义思想比较充分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诗歌和戏剧中。《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这部作品以古希腊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为主人公,她被塑造为人道主义的代表,她用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克服了人间的错误和罪恶,最后达到自我与世界、个人与规律统一的理想境地。全剧以完整的形式、明快的语言,表述了歌德本人的人道主义理想。
《浮士德》是歌德耗费60年心血才创作完成的作品。浮士德是一个民间传说人物,歌德将他改编成一个不断在人间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和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他经历了书斋、爱情、宫廷、美的梦幻等不同人生阶段的考验,每一阶段都充斥着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都是对灵魂的煎熬与磨炼,最终都以悲剧宣告结束。最后,浮士德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事业中突然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自己也在这瞬间死去。浮士德是西方人的典型代表,他内心充满理性与邪恶的斗争,不满现状,努力探求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奥秘,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
小说《威廉·迈斯特》也是一部长篇巨着,用了近50年时间才写作完成。这部教育小说将主人公的成长分为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分,力图体现主人公摆脱狭隘的环境限制,走向广阔天地,追求更高理想的艰难过程。在这一奋斗过程中他多次陷入迷津,屡犯错误,但最后终于达到了理想境界。歌德通过迈斯特这个形象塑造了一个不断树立人生理想,不断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培养自己的个性,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理想形象。
歌德十分崇尚人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在早期诗歌中,他以充沛的热情讴歌大自然的暴风雨、神活与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他醉心于投身自然,与神灵交往,与宇宙合一。在魏玛时代,他在诗歌中注重对自然和人生作深入考查,他的许多无题短诗都反复概括生活的智慧,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奥秘关系。他在民歌基础上创作的一些短诗则显示了自然界不可抗拒的魔力与魅力。晚年发表的诗集《西东合集》通过大量的抒情诗和哲理诗,表达了他对历史和时代的观察,对爱情的体验,对生命演化的探索,他认为一切都在变化,在消逝,在新生。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格言诗,被称为“温和的赠辞”,常被以后的文学作品引用。他的长篇叙事诗《列那狐》(1794)和《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对市民的中下阶层寄予深刻同情,对封建社会的官僚、骑士、僧侣予以无情讽刺和深刻揭露,受到民众的喜爱。
(1)自由、改革与革命 歌德认为,人必须有自由,但不是一种任意的自由,而是理性的自由。他指出,自由就是给人一种可能性,使人在一切条件的制约下做符合理性的事。在理性之上还有一种“绝对”的东西,这就是全人类的共同幸福。人们如果不遵从一定的法制,就没有个人自由。自由与屈从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它们作为一对矛盾始终相互对立和并存于一切政治制度中;专制制度使广大民众处于屈从的地位,而大众手中握有过多的权力也会使个人自由受到损失。所以不能只是欣赏自由的口号,应该对每一历史时代的自由状况作具体分析。追求绝对自由,不愿受任何制约的想法是一种病态的情感。一个人只要宣称他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受到约束;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约束的,他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人首先要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享受生活与自由。
针对法国革命后出现的恐怖和混乱,歌德指出,人们往往寄希望于通过革命来铲除各种弊端,实现自由,但革命很容易导致极端,使社会陷入流血和恐怖之中。爆发革命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政府;一个政府只要公正、清醒,合乎时宜地进行改革,只要不一昧抗拒人民的意愿和时代潮流,就能够避免革命的发生。同时,一个民族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改革措施,任何把别国的东西硬搬到本国的做法都是笨拙和徒劳的。
(2)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和艺术的目标 歌德指出,人类社会的根本研究对象应该是人,人们不应该沉缅于外界事物,而应研究自身,对人的问题感兴趣,研究人的价值和人的社会性等问题。从伦理道德方面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根本区别,自然界只是一种现实,而人类社会具有一种道德因素,即注重真诚、善良、友爱和教育等等。人道主义是人生的真谛,是人类永久追求的目标。不论它藏在何处,人们可以从历史传统中追寻到它的踪迹,从民间传说中看到它的显露,在黑暗岁月中听到它的歌唱。
歌德认为,艺术应为实现人道主义这一目标服务,起到感染人们心灵的教育作用。艺术家既作为人又为着人而起作用,自然为艺术家提供素材,而艺术家只选择其中对人们心灵能起滋养、教育和提高作用的东西。他们向人们奉献出一种“第二自然”,它是一种经过感觉、思考,以人的方式达到完美的自然。人是一个能感觉和思考的整体,一个具有多种内在联系的统一体,所以艺术必须适应人的这种统一性和整体性。一个艺术作品既要有感官吸引力,又要能启迪心灵,触及事物与人的心情的深处,具有一种既自然、又超自然的内容和形式。
(3)人性高于神性 歌德继承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的精神,崇尚人性,贬低神性,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和戏剧对话。他让宙斯对自然施展威力,不许它干涉人间的生活;他嘲笑诸神靠人类的祈祷和祭品生活,却丝毫不能减轻人类的苦难。他讴歌人的高贵、友爱和善良,认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人与其它万物区别开来;只有人才能创造奇迹,人在行为时能进行区别、选择、判断,从而使瞬间成为不朽;人始终做着正当、有益的事情,人行善惩恶,治病救人,劝人改过自新。因此,那些不朽的神好像也是人,它们将高尚的人在小范围的所作所为扩大开去,人类将成为有预感的神灵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