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渥兹华斯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22页(1892字)

【生卒】:1770—1850

【介绍】:

英国浪漫时期的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8岁时母亲去世,被送到霍克斯黑德寄宿学校读书,直至1787年。童年时熟读英国名家诗篇,并特别受家乡湖光山色的陶冶。13岁父亲去世后,由其舅父抚养成人。1787年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1790年,与友人徒步旅行法国、意大利、瑞士和德国,他对法国大革命同情并表示过热忱欢迎,甚至跑到巴黎被击毁的巴士底监狱,拣起一块砖石作纪念。但后来因对雅各宾党人暴力专政不满,加上英国政府所持立场的影响,他转变了态度。1793年,发表了他最早的诗作《黄昏信步》和《写景诗》。1795年,由友人赠给一笔遗产,他同妹妹迁居多塞特郡乡间。此间他写下唯一的无韵诗悲剧《边境居民》;他们兄妹还首次与柯尔律治相遇,三人结成挚友,一个新的诗派也由此诞生。渥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共同出版了诗集《抒情歌谣集》(1798),收有几十首诗,其中渥兹华斯的《丁登寺》和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等可称不朽之作。《抒情歌谣集》后来被认为是英国诗史的一个转折点,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797—1807年这10年被称为渥兹华斯“伟大的十年”,因为他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除《抒情歌谣集》外,他还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短诗《露西》组诗,同时写作长诗《序曲》。1807年,他的两卷本诗集出版,其中收入《决心与自主》和他大部分最好的十四行诗。此后诗人佳作渐少。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1850年4月23日去世。渥兹华斯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赶上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他目睹了农村遭破坏,农民背井离乡;目睹了工厂林立,火车日夜奔驰,自然的优美和寂静被破坏。他同情受难的农民,并因此厌恶近代工业文化,在诗作里力劝人们爱自然,回到自然。在思想上他受卢梭的影响,又笃信当时流行的泛神主义。他的长诗《序曲》叙述了其精神发展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观点。像其他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一样,他一方面对社会现实妥协,另一方面又妄想历史开倒车,回到他幻想中的纯朴自然。在英国,他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和密尔顿以后影响最大的诗人。

(1)自然使人性天真纯朴 渥兹华斯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受到社会的影响才会变坏。自然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对人起深刻的教育的影响,能使人性保持天真纯朴。他在《规劝和回答》中赞颂自然胜似书本,“书真无聊!枉把人精力消磨”,而自然“那里面的智慧比什么还多”。他呼唤人们回到万事万物的光辉里,请大自然当自己的教师。他说,大自然像“来自春天树林的一种天机,会教你认识到许多东西,关于人,关于善和恶的道理,这要胜过一切哲人的教义。”

(2)诗人是捍卫人性的磐石 在渥兹华斯看来,诗不是一个人,但比一般人具有更锐敏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因而诗人更了解人的本性,并有着更开阔的灵魂,他称诗人是“保卫人性的磐石”。渥兹华斯认为,人与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因而生出无限复杂的痛苦和愉快;诗人依据人自己的本性和他的日常生活来看人,认为人以一定数量的直接知识,以一定的信念、直觉、推断来思考这种现象;诗人以为人看到思想和感觉的这种复杂的现象,觉得到处都有事物在心中激起同情,这些同情,因为天性使然都带有一些愉快。而诗人作的、主要注意的,就是上述人们都具有的这种知识,以及除了日常生活经验我们不需要别的训练就能喜欢的这些同情。因为人与自然根本互相适应,人的心灵能映照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渥兹华斯进而认为,诗人的思想对象随处都是,他不论什么地方,只要发现动人观听的气氛可以展开他的翅膀,他就跟踪前去。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是随处都带着友谊和爱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

(3)爱自然就会爱人类 渥兹华斯崇尚自然,认为爱自然导向爱人类。他说,大自然的恩赐。“对每一个感官来说,滋味还更香甜”,因为“那是人类的人,那是一个美好的地区,无处不荡漾着人道的芬芳”。他规劝人们回到自然,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得到一种爱人类的升华。他称这种回到大自然中的人,“在他自己的领域里,他是一个主人,或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在大自然之下,在上帝之下,主宰着。……像一位巨人在雾里向前迈大步。”渥滋华斯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人们就会爱人类。“就这样,在我眼前人明显地高贵化了;就这样,我这颗心首次对人类的本性起了一种不知不觉的爱和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