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爱默生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30页(1845字)

【生卒】:1803—1882

【介绍】:

美国思想家人,散文作家。生于波士顿一个牧师家庭。17岁毕业于哈佛学院。1826年进入哈佛神学院学习,次年被获准讲道。1828年成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后因不赞成这一教派的某些教义,放弃神职。1833年前往欧洲寻找思想出路。回国后定居于康科德,1836年出版《论自然》一书,这部书几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的胚芽。书的内容广泛,是爱默生理想主义的最高体现,也是浪漫主义信条的概括,他后来的作品都是从这部书出发,把其中的主旨加以变化和发展。1837年8月31日,爱默生在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以《论美国学者》为题发表演讲,抨击美国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和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人的价值;提出学者的任务是自由而勇敢地揭示真实,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导人;还号召发扬民族自尊心,反对一味追随外国学说。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对美国民族文化的兴起产生重大的影响,被誉为“我们的思想上的独立宣言”。1838年,他在剑桥的神学院发表着名演说《神学院致辞》,批评了死气沉沉的基督教传统,强调人可以通过道德本性和直觉认识真理,进而发展成为超验主义观点。1840年,爱默生、阿尔科特、里普利等人创办了季刊《日规》,以宣扬超验主义的新观点。爱默生着述颇多,重要作品还有:《论历史》、《论自助》、《论超灵》等。收在《论文集》(1841)和《论文集:第二辑》(1844)中。他的两册《诗集》和《五月节》使他获得了美国重要诗人的声誉。晚期的成熟作品《人生的行为》(1860)一书则反映了作者全面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美国知识界,爱默生是西方文化修养颇高的人,被美国人看作最好的思想家机教导者。他两度赴欧洲游历,受到康德先验论哲学的影响,成为美国超验主义派的领袖。赴欧期间拜访了兰道尔、渥兹华斯等,与卡莱尔结为知交。他的许多观点同卡莱尔、罗斯金等人相似,即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但却没有找准病根。他们认为病根在于人对人不信任,缺乏“博爱”。在他们看来,爱和崇高理想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当然是唯心史观。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其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仍有可借鉴之处。

(1)论博爱 爱默生认为,博爱的情感,是医治一切罪恶的唯一药方,是改变性格的万应剂。他认为,我们的时代和几千年历史由于缺少博爱而总出现犯罪,但是如果博爱的情感被基督教界每个人所接受,那末过了一个时期,大罪犯和被放逐者就会痛哭流涕地投到我们身边,表示愿意贡献出全部能力为我们效劳。他认为,博爱会使这衰老的旧世界改观。为此,国家必须考虑穷人的利益,一切议员们都必须替穷人说话。他主张实行公平的规则,即一个人无论多富,也不应该得到份外的东西;主张做一个博爱的人,就要设法使世界由于他的努力而得到改善,而他自己也得到报酬。他还认为,博爱本身就是杠杆、支点、力量,博爱可以做到武力所做不到的一切事情。有了博爱,未来的一切就更美好。

(2)诗表现普遍的人性 爱默生认为,一切作品最后都要溯源到一种原始力量,它们可以被人们普遍了解,可以使人们回到一些最单纯的带有宗教性的心境。一切最高艺术作品使我们看到自然好像和艺术成为一体,自然像是完美化的艺术。他认为,所谓美就是“从艺术作品所放射的人的性格的光辉”,一种奇妙的表现,通过石头、画布或音乐,把人性中最深刻、最简单的一些特质都表现出来,所以对于具有这些特质的人们终于是最易理解的。他认为,诗人应善于建筑这种“美”即普遍的人性,诗最能表现普遍的人性。

(3)爱是一切科学和艺术的动力 爱默生认为,艺术源于生活,但是“现在的艺术家和鉴赏家在艺术中所寻求的只是他们才华的表现,或是逃避生活祸害的避难所”。他们把美的和实用的划分开来,把要做的工作视为不可避免的东西去做,厌恨它,做完了就转到享乐方面去。爱默生认为,这种美与实用的划分是自然规律所不容许的。一旦寻求美的动机不是宗教和爱而是享乐,美就会使那寻求者堕落。因此,艺术决不应该是一种肤浅的才华,而应该从更深远的地方开始,回到人那里开始。即从生活、从爱开始,爱是艺术的动办。爱默生进一步认为,爱也是科学的动力。当人们本着爱去学习科学而它的威力也是由爱去行使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科学发明,并且这些科学发明会作为物质世界创造的补充和继续,使人类向前迈进。

上一篇:雨果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