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赫尔岑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33页(2098字)

【生卒】:1812—1870

【介绍】: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政论家。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少年受进步思想影响,崇敬十二月革命党人。1825年沙皇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后,他与挚手奥加辽夫一起发誓为死难烈士报仇。1829年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83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在学习期间与奥加辽夫组织政治小组,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宣传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1834年与小组成员一起被捕,以“对社会极其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于1835—1840,1841—1842年两次被流放。流放期间接触社会黑暗的底层,革命思想进一步发展。1842—1847年为《现代人》、《祖国纪事》撰稿。40年代中期,转变成革命民主主义者。1847年为摆脱政治桎梏移居巴黎。因参加革命群众的游行示威活动。而被当局驱逐,迁往瑞士,1850年入瑞士籍。1852—1869年在英国伦敦居住。1853年创立“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出版革命小册子及传单。1855年创办《北极星》,1857年与奥加辽夫合办《钟声》,号召人民推翻沙皇统治,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862年与奥加辽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组织“土地与自由社”。1863年支持波兰人民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1869年与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决裂,转向克思领导的第一国际,寄希望于劳工世界。1870年因肺炎在巴黎逝世。主要着作有《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1843)、《自然研究通信集》(1845—1846)、《往事与回忆》(1852—1868)等。

(1)自由与必然 赫尔岑认为,历史就是自由在必然性中的发展,人必须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但他反对把人放在一般规律之外,反对给人一种规律之外的主观任意性。他指出,否认这种任意性并不妨碍人对自己能力的培养,这种由理性、感觉和回忆构成的能力,能估量行动的自由,并决定对行动的选择。他指出,社会学把自由的意识看成是理性的既成结果,是自己的基础和出发点和必要前提。在它看来,人首先是精神实体,即社会实体,他具有在其意识和理性的范围内决定自己行动的自由。指出一切由人们共同生活和历史发展而产生的东西造成了精神环境,这种环境有自己的要素、自己的质的特征、自己的规律。社会性的自我是自由的,社会思想即精神思想只有在个性自主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历史发展的进程不过是人的个性不断地从各种奴隶状况和统治下的不断解放,人在理性与活动的适应中,就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否则,人如果感不到自由,他就不能有所激动,不能有所行动。人随时在寻求自己的自主,自己的自由,他迷醉于必然性,他把历史看作是自己的自由和必然的事情。

(2)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虚伪 赫尔岑抨击资产阶级自由派,指出法国大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主义,但工人阶级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们许诺给工人阶级的幸福、自由、平等、博爱,丝毫没有兑现。当人民要求他们实现诺言的时候,他们便开始屠杀人民,躲到刺刀背后。他认为,不改变欧洲的生活,不改变它的旧有的基督教的贵族的生活方式,就不可能实现自由、平等、博爱。他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文明是少数人的文明,这种文明之所以可能,只是全靠了多数的体力劳动者。”贵族,一般说多少是有教育的吃人的人;吃食自己的工人发财致富的工厂主,都只不过同时吃人行为的变种。”他断言,当工人认识到自己悲惨的处境,当他们相互团结起来的时候,吃人的行为就完蛋了,贵族阶级就到头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就完结了。审判贵族老爷们的日子就来临了,不论什么措施,戒严令、死刑,都挽救不了旧世界的灭亡,社会主义必然来临。资产阶级为夺取政权,曾对封建主义进行过猛烈攻击,现在,他们不愿放弃已夺得的政权,不愿他们的世界垮得如此迅速,但是,如同贵族的时代已经过去一样,光辉的工业时代也已度过盛年。社会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当工人阶级掌握了真理以后,社会进步将越来越快,资产阶级世界已经无力挽救自己必将来临的垮台。历史的潮流必将为自己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必将毫不怜惜地扫清一切障碍。赫尔岑的这一思想,表现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相信工人阶级伟大力量的坚定立场。在俄国人探索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赫尔岑占有一定的地位。

(3)利己和博爱 赫尔岑认为,利己和博爱是人类生活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自发力,没有这种自发力,便没有历史,也没有发展。他认为“利己主义”这个词本身没有确定的内容,它与博爱一样,既非美德,也非缺陷。有狭隘的利己主义,有兽性的利己主义,有卑鄙的利己主义,也同样有卑鄙的爱、兽性的爱、狭隘的爱。他认为,人们都是利己主义者,因为他们归根到底是些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个性没有鲜明的认识,人不能够成为独立的自我。正由于人是利己主义者,人才力求独立,力求幸福,力求自己的权利被尊重,所以他才渴望爱情,寻找事业。他反对道德学家扼杀利己主义、赞美博爱的虚伪说教,主张把利己和博爱和谐地、自由地结合起来。

上一篇:狄更斯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