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43页(1799字)
【生卒】:1860—1904
【介绍】:
俄国作家。生于罗斯托夫省塔干罗格市。父亲是开杂货店的商人,1876年破产,全家迁往莫斯科。契诃夫只身留在故乡,以担任家庭教师谋生。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成为医生。行医生活使他接触农民,了解人民大众的生活,为其创作打下了基础。早期作品大多是诙谐小品、幽默短篇小说,有价值的不多,也有针砭当时社会丑恶现象的优秀作品。1886年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了《万卡》、《苦恼》、《渴睡》、《草原》、《命名》、《公爵夫人》等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有很大进步。他曾为反动文人苏沃林的《新时报》撰稿。1888年获一半“普希金奖金”。声誉和地位日见提高。这使他更认真地思考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从这个时期开始戏剧创作。1890年远涉万里,到库页岛考察,思想受到很大触动,写出《库页岛》、《在流放中》、《第六病室》等作品。这些作品深刻揭露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1893年与《新时报》断绝关系。1890—1900年间,前往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巴黎等地游览和疗养。1892年定居莫斯科省梅里霍活庄园。1898年迁居雅尔塔。常与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作家会面。90年代和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作品开始接触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创作出《农民》、《在狭谷里》、《女人的王国》、《三年》、《带狗的女人》、《带阁楼的房子》以及剧本《万尼亚舅舅》等作品。1905年革命前写成《新娘》,剧本《樱桃园》,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憧憬。1904年6月因病重,前往德国治疗,7月15日在德国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1)艺术家的自由 契诃夫由于长期脱离了政治,所以具有一种超阶级的思想追求,把超阶级的人当成理想,追求抽象的自由。他反对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倾向性,幻想作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他说,他心目中最神圣的东西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能、灵感、爱情、最最绝对的自由——免于暴力和虚伪的自由,不论这暴力和虚伪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他痛恨一切形式的虚伪、愚蠢、专横和暴力,不论它们在什么人身上表现出来。他决心真实地描写生活,心中坚持人类的绝对自由,摆脱暴力、偏见、无知、魔鬼等的自由,摆脱欲念等的自由。事实证明,契诃夫追求的这种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自己后来也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也表达了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的认识。
(2)富人与穷人 契诃夫认为,沙皇俄国中的富人之所以太平无事,是因为穷人们不声不响地受苦。他愤怒地指出,强者骄横而懒惰、弱者无知而贫苦,像牲畜一样地生活,到处都是贫穷、拥挤、堕落、醉酒、虚伪。他悲愤地指出,这些非人的生活,竟没有人感到愤慨,没有人大声疾呼反抗,相反,他们心平气和,安安静静,照样吃饭、睡觉、说废话、结婚、衰老。人们看不见那些受苦受难的人,看不见暗处发生的人生惨事。只有统计表在提出抗议:多少人发疯,多少儿童死于营养不良……。富人之所以感到幸福而消遥自在,只是因为那些不幸的人在默默地忍受。契诃夫尖锐地指出,这是一种普遍的麻木。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喊出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契诃夫断言,要使生活变个样,要使社会得到解放,就必须人人都参加劳动。他在作品中指出,为了要在现在过一个新的生活,就得首先忏悔过去,首先要去结束过去,而要忏悔过去,就只有经受痛苦,只有坚忍不拔地、毫不间断地去劳动,这就是应该走的道路。他借作品中的主人公之口说道,如果我们全体,富人和穷人,城里人和乡下人,共同承担劳动,以便满足人类的生理方面的需要,那我们会有多少时间用于科学和艺术啊。我们将共同探索真理和生活的意义,而且会很快探索出来,那样,人类社会从此摆脱对于死亡的痛苦而郁闷的恐惧。契诃夫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抗议,但是,世界观的局限,使他看不到走向新生活的真实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