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苗期病害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54页(2140字)

棉花苗期病害发生种类很多,其中以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ossypii Southw.)、红腐病(Fusarium monili forme Sheldon)发生普遍,为害较重。此外,还有猝倒病、棉疫病等,一般为混合发生。棉花苗期病害主要为害棉苗根茎部位,造成棉株生长不良,长势较差,严重的导致棉苗死亡,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苗断垄。全国各主要棉区均有发生。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病原菌初侵染源

棉花苗期病害病原菌可潜伏在棉籽上、土壤中或病株的烂铃、残枝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因此,在老棉区棉花苗期病害一般发生较重。

1.2 温湿度

棉花育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棉种发芽慢,出苗难,易受病菌侵染,导致烂籽、烂芽。出苗后受低温影响,根系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差,棉苗生长缓慢、脆弱、抗病力降低。病菌侵染发病的最适温度分别是:立枯病17~23℃、炭疽病25~30℃、红腐病19~24℃。土壤湿度大,有利病菌生长发育,若土壤湿度分别超过80%和85%时,红腐病、炭疽病的为害都会加重。立枯病适宜的湿度范围更宽,一般是湿度愈高,发病愈重。

1.3 其他影响因素

棉种成熟度差,田头、宅旁堆贮带病棉秸秆多,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早、覆土过深、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多年连作、田间管理不善等,都能加重病害发生。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 系统调查

根据当地棉花品种的布局状况和生态类型,选择播种较早的棉田或苗床1~2块,棉田面积不小于2×667m2。每块田采用5点取样,定苗前每点查20株,定苗后每点查10株。从棉苗出土后开始,至6月上旬结束,每7天调查1次发病情况,统计病株率和死苗率。结果记入表5-1。

表5-1 棉花苗期病害系统调查表

2.2 大田普查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在棉花苗期病害发生盛期进行大田普查。选择有代表性的棉田10~15块,每块田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10株。记载病株数和死株数,统计病株率和死苗率。结果记入表5-2。

表5-2 棉花苗期病害大田普查表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发生期预测

一般年份,棉花苗期病害于棉花播种后即开始发病,盛期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以后随着气温升高,棉苗逐步长大而逐渐减轻。

预测年度间棉花苗期病害发病盛期的早晚,首先要对影响棉花苗期病害发生期的几种气候因素,及棉花播种期的时间早晚和发病盛期的关系及作用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筛选出有高度相关关系的重要或关键影响因素,用做预测因子。预测时依据当年气象因子的预测值和棉花播种期及其时期的早晚来进行。

3.2 发生量或发生程度预测

3.2.1 综合分析法 在分析多年多种因素对棉花苗期病害发生量,或发生程度影响作用大小的基础之上,从中筛选出具有高度相关关系的重要或关键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因子,对各种预测因子,如当年气象因子的预测值、棉花播种期及发病初期病情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发生程度的预测。如果棉花播种过早、播种后遇有寒流侵袭,温度偏低,阴雨较多,土壤湿度过高,各种影响因素都对病害发生有利,则棉花苗期病害将偏重或大流行;反之将偏轻流行。

3.2.2 回归预测法 例如山东菏泽,采用直线回归法预测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生程度(Y,级值),选取预测因子(X,5月份温湿系数),组建预测回归式:

Y=1.3509+0.402X(n=12,r=0.7759)……………(1)

4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河南省和山东省以发病盛期平均死苗率来划分:

5 苗期病害防治指标

河南省和山东省的防治指标分别为棉花死苗率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