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65页(3548字)
【生卒】:1883—1969
【介绍】:
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1883年2月23日生于德国艾登堡的一个富有家庭。最初在海德堡、慕尼黑学习法律,后来在柏林、哥根廷和海德堡学习医学。1909年以《思念家乡与犯罪行为》的论文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海德堡大学精神病院志愿研究助理。1913年发表了探讨各种心理学方法的《普通精神病理学》。同年转到海德堡大学哲学系。1916年任心理学教授,在胡塞尔的影响下于1919年发表了《世界观的心理学》,这是一本探讨各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宣扬存在主义的着作,标志着他从医学转到了对哲学的研究。1921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32年发表了他的主要哲学着作《哲学》(三卷本),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希特勒上台后,他受到一系列迫害,1937年被解除教授职务,从1938年起,他的着作又被禁止在德国出版。1948年迁居瑞士,任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1967年取得瑞士国籍。1969年2月26日死于瑞士。雅斯贝尔斯一生发表了大量着作,除上述《普通精神病理学》(1913)、《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和《哲学》(1932)外,他的主要着作还有:《时代的精神状况》(1931)、《理性和存在》(1935)、《存在哲学》(1938)、《论真理》(由于纳粹的禁令,直到1947年才得以出版)、《哲学信仰》(1948)《论历史的起源的时代》(1949)、《面对启示和哲学信仰》(1962)、《大哲学家》(1957)等。《当代人类的命运与哲学思维》(1968年11月)是他发表的最后一篇着作。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思想主要来自基尔凯戈尔,他的思想方法则来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其哲学的基本特点是把哲学变成一种人对上帝信仰的内心体验的东西,把客观世界作为现象学来描述,人在其中是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超越的目的和结果是要与上帝合二为一,所以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被称为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或宗教存在主义。二次大战以后,雅斯贝尔斯开始由存在哲学转向世界哲学。他认为,现代化的信息和战争技术使人类必然要求世界统一,因此,根本的工作就是要创造一种思维模式使人类自由交往成为可能,以导致自由的世界秩序。为了消除以往形而上学体系和宗教体系中的客观主义,雅斯贝尔斯引进了密码概念。密码是一种哲学的抽象,它能进入人与人的交往,能使所有各种思想体系分享一块地盘,从而导致更大的宽忍。雅斯贝尔斯在晚年密切关注世界政治和德国政治,着有《原了弹与人类的未来》(1958,曾获德国出版业和平奖金)、《德国向何处去?》(1967)等。
(1)论人的存在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是从研究人的自我存在出发的。他认为,“人是什么以及他能够成为什么,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哲学的任务就是要“从本原上去观察现实,并且通过我在思维中对待我自己的办法,亦即通过内心行为去把握现实。”在他看来,人的存在是所有现实的中心,“人在某种意上说就是一切事物,开始意识到人的存在就意味着意识到最终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同时他还认为,真正的现实根本不能用理性去认识,只有依靠自我通过“超越”跟客观存在物合二为一,即通过内心体验去把握“超越存在”。人只有通过不断的“超越”,才能最终认识到“无所不包者,或大全”,即“存在”本身。
(2)论大全 雅斯贝尔斯对大全概念所下的定义是:“大全是那样一种东西,它永远仅仅透露一些关于它自身的消息——通过客观存在着的东西和视野的边际透露出来——但它从不成为对象。它是那样一种东西,它自身并不显现,而一切别的东西却在它的里面对我们显现出来。它同时又是那样一种东西,由于它,一切事物不仅成为它们各自直接显现的那个样子,而且还都继续是透明的。”大全按照它自己的分化步骤而发展出它的不同样式:第一步,从一般的大全分解为即是我们的大全和即是存在自身的大全;第二步,从即是我们的大全里又分解为即是我们的实存、一般意识、精神;第三步,从内在存在达到超越存在。雅斯贝尔斯认为大会概念比其它所有概念都更切近地揭示了存在的本义。大全是有限存在物中的无限存在,是个别存在物背后的统一整体,是存在的一种最高的、无限的界限。它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因为它永远拥有无法认识的无限可能性。在大全中,主、客体的界限消失了,因为两者都是大全的显现。大全是存在的全体,是存在的各个方面的总和。雅斯贝尔斯声称,他的大全必须按照康德的思想来理解。而他的大全概念也确实明显地表露出康德思想的痕迹。他的“存在自身在其中显现的大全”相当于康德的宇宙学理念;他的“即是我们的大全”同康德哲学的统觉相近;他的“超越存在”具有康德的理念总体的含义。正因为如此,大全概念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一方面表明了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进程,永远不会有终点,因而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又流露出了不可知论和神秘论的倾向,具有消极意义。
(3)论临界状态 雅斯贝尔斯的又一重要哲学概念,亦译为“边缘状态”,意指人生存在于世不可改变的状态,也即那种包围存在的、不可认识的、不能跨越的界限,它的主要表现是:死亡、罪恶、受苦、冲突、机遇等。雅斯贝尔斯认为,人存在于世总是处于一定的状态之中,并且总是不断努力去改变人自己所处的状态。因此,状态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是,有些状态是始终不变而且是人无法改变的,如:“我必死,我必受难,我必奋斗,我必受制于机遇,我必卷入罪恶感。我将我们这些基本的存在状态称之为‘临界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害怕失败,总是回避临界状况,但是,“如果你是老实的,就不能不承认这种绝对的失败,关键的问题在于人对待失败的态度,生存的真理就来自于个人直面临界状态的强烈的体验,它迫使人对自己的终极问题发问并选择,使得个人从忘却的自我中惊醒。”雅斯贝尔斯认为,“和惊异、怀疑一样,对临界状态的领悟是哲学最深刻的来源。”
(4)论自由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存在本身之外没有自由。在对象世界中没有自由可以栖身的地方或缝隙。”在他的存在哲学里,十分强调个人的自由,甚至把人的存在和自由看作是同一个东西。他提出:“或者人是研究对象——或者人是自由”。在他那儿,自由就是一种出于“存在的召唤”,突破知识的局限和自然规律的束缚、根据人所自由选择的行为准则作决定的能力。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存在哲学里论述了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认为作为孤立的个体是没有意义的,个人之间的交际是他们作为人的存在的前提,交往是人的存在的普遍的条件,也是获得自由的手段。但交往的结果仍不免遭到痛苦、失败和死亡。
(5)论存在主义 雅斯贝尔斯在《存在哲学》一书中,阐述了存在主义哲学产生的文化和智力背景,勾勒了自己的哲学,对人们一般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悲观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的说法作了必要的修正。他认为存在主义是西方哲学主流的一部分,西方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释人的存在,澄清并说明人的生活。完成这项任务的途径有两条:一为对人们的经验领域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逻辑学、伦理学、认识论、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二为建造现实的本体论解释,由此产生了对存在的整体观点。他认为他通过理性的和批判的方法继续了哲学的这种双重任务。雅斯贝尔斯强调,哲学不可能是非理性的,因为哲学仅有的工具即是理性,它必须被人理解,必须与他人交往,因而哲学不可能是一种主观特殊的观点的表述。同时,他又强调哲学必须在具体的、物理的、历史的、社会的以及个性的情况下考察人。哲学不能够也不应该把人的存在片面地降低为一个或几个方面。他指出,19和20世纪哲学的缺陷就在于,它们把人仅仅当成世界中类似其它物体的一种客体。存在主义则是对这种哲学思维的反叛。“存在”这个词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人的具体情状,哲学思维正是从这里产生的。
(6)论时代的精神状况 雅斯贝尔斯与其他许多西方哲学家不同,不仅不掩饰,反而在其着作《时代的精神状况》中强调其哲学与政治的紧密关系。他明确说:“哲学既离不开政治,也离不开政治的后果”,“任何伟大的哲学都离不开政治思想”。“在我看来,只有当我深深地为政治所激动以后,我的哲学才可完全意识到其真实基础,包括其形而上学在内。”雅斯贝尔斯把个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前提,而把自由当作是“存在”的根本意义,这与他把确立个人自由当作政治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