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黑塞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91页(2580字)

【生卒】:1877—1962

【介绍】:

现代德语作家。1877年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市。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法籍瑞士人。父母和外祖父都是虔诚的新教徒,并曾长期在印度传教。黑塞是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东方精神的环境中长大的。少年时期,黑塞不堪忍受僵化的经院式教育,中途辍学,先后当过工厂学徒,书店店员。他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刻苦自学,并开始写作。1899年底发表一些作品,但没有引起注意,直到1904年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的出版才一举成功。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他发表了许多抗议暴力、战争和法西斯的言论,受到德国的攻击和德国官方的仇恨,他的着作部分为纳粹分子查禁,部分为战争毁掉,希特勒倒台以后,他在德国才得到了公正的评价。黑塞的言行赢得了年轻一代的追随,并得到罗曼·罗兰的友谊。1923年,黑塞放弃德国国籍,取得瑞士国籍。1946年9月,为表彰黑塞继承了歌德的伟大精神,他被授予“歌德奖金”,11月,“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并为崇高的人道主义和高尚风格提供了范例”,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1947年被聘为瑞士伯尔尼大学名誉校长。1950年获拉贝奖金。1955年获得德国图书和平奖。1962年8月8日去世。黑塞自认为他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歌选集版(苏黎世,1942);小说有《克努尔普》、《德米安》、《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齐斯和歌德蒙德》、《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回忆录》;政论集《战争与和平》。黑塞的小说大多以青年为描写对象,反映他们的生活、苦闷彷徨与探索。西方世界的社会危机、社会动乱、战争苦闷和个人命运的坎坷,引起他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怀疑和对宗教虔诚的动摇,导致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他的思想受哲学家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和尼采和史学家J·布克哈特的影响,但这些人的影响都不及印度和中国哲学对他的影响大,他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为了追求美好的人道世界,他迷信过印度的认命哲学,信奉过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一生崇拜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正视坎坷的人生,鼓励人们在彷徨和苦闷中治愈内心的创伤,勇敢地承受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堕落,努力追求美好的世界。黑塞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他的作品是“浪漫派的田园绿洲”,他是当今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现代德语作家。

(1)论人生 黑塞认为,人生有三个阶段:纯洁无邪的阶段;罪责或绝望的阶段;毁灭或解脱的阶段。他说,人生之路就是从纯洁无邪通向罪责,从罪责通向绝望,从绝望走向毁灭或走向解脱,这种解脱不是经历道德和文化后又回到童年的天堂,而是超越道德和文化进入一种以信仰为基础的生活意境。黑塞说,他发现中国人、印度人和基督徒对人生的阐释是一致的。他认为,人类主要精神经历都与这三个阶段相关,这证明,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的苦难和人的求索在整个地球上任何时代都是一致的。但黑塞又说,有过心灵经历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是永远成不了人的,他们停留在原始状态,在冲突和发展的孩提阶段,大多数人也许连“第二阶段”都接触不到,而是停留在本能与儿童梦想构成的无忧无虑的动物世界中。

(2)论人 黑塞认为有理智型和虔诚型两种主要类型的人。理智型的人相信世界的意义,相信自己掌握着自己的生活,他赋予世界和历史以一种井然有序的明确的表象。他相信进步,避讳死亡,他逃遁到孜孜不倦的忙碌中去,加倍奋力与死亡抗争,去追求物质、知识和法则,追求用理性来主宰世界。虔诚型的人的信仰基础与生活感情是敬畏,它反映在两个主要特征上,即对自然的强烈感受力和对一种超越理性的世界秩序的信仰,虔诚型的人不相信进步,因为他的楷模不是理智,而是大自然,他看到无穷的自然之力尽情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其终极目标远不可测。黑塞就按这个粗糙的模式划分世界。他承认,采用这种分类方式,世界也总是只在瞬间才显得井然有序,很快又变得谜一样难以捉摸。他认为,我们对混乱的世界现象的认识理解,最多不过是在幸运的瞬间得到这种井然有序的假象,可以经历到这种小小欣悦:在一秒钟里,混乱变成了世界。黑塞还说,一切知识问题也是如此,知识不能经久不变,它只能持续瞬间。

(3)论天才 黑塞认为,虔诚型里也会有能干之人,理智型的人也能有天赋,两个阵营里都天才辈出,都不乏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黑塞把黑格尔、克思、列宁(甚至还包括托洛茨基)这些“理智型”的人都看成天才。黑塞说,天才的特征是,虽然他在自己的类型中是个特别成功的典范,但他同时暗中向往对立的一方,对于自己对立的类型怀着一种默默的尊敬。黑塞认为,那种只会感情用事的人或只有冷静理智的人都不是天才。他说,我们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体验,也总是表现在理智与敬畏两者相互和解,表现在严重对立的双方都能在对方身上发现同等的自我。

(4)论人道主义 黑塞认为,面对充满暴力和谎言的世界,一切有良知的艺术家都应向人的灵魂发出呼吁,解救世界。他说,这种解救办法就是创作,建造一个精神空间来抵御对世界的任何毒化,表现精神对野蛮残暴势力的反抗,使志同道合者增添力量去反抗与坚持。但是,黑塞又认为,要实现世界的人道化,个人的人道化是唯一出路,个人的人道化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个性得到自由地实现。

(5)对永恒价值的信仰 黑塞认为,没有充分注意现实的必要,因为现实自身就够麻烦的了,而且它永远是客观存在。人们生活于现实中永远不可能满足,如同人们不可能崇拜和尊敬现实一样,因为现实是一种偶然性,是生命的垃圾。对于现实,人们除了否定之外,别无选择,人们必须用具有“永恒价值”的信仰去代替现实生活,代替时代的偶像。黑塞说,这种信仰就是对莫扎特和不朽者的尊敬,对人性的执着追求,对美好的、人性的、神圣的、高尚的精神等永恒价值的追求。黑塞说,人们应该多一点爱,多一点信仰,用爱来代替恨,用和解代替复仇,用真正的文化代替肤浅的、商品化的假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表现出我们自己比现实更强有力。

上一篇:伦敦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