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列宁的人学思想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586页(16186字)

(1)人学思想及特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是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克思主义的理论家,苏联共产党的创始人。在人学问题上,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时刻不忘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不忘充分倡导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他的许多有关哲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着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列宁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一些前期着作和《哲学笔记》中,形成了解决人的问题的指导思想,并以此贯穿于他一生各个时期的着作中。他的人学思想的特点是坚持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辩证统一,把“生产的社会关系”作为解决“现实的人”的问题的出发点,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而社会义是人的社会,社会关系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体现和发展;他坚持“一般的人”和“具体的人”的辩证统一,把研究重心转向具体社会经济形态中的“具体的人”的问题,尤其是着重研究了俄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和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具体问题,使人的哲学问题获得了更为丰富、更为具体的内容;他坚持个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而把重心放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一方面肯定个人活动是构成社会总体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总体对个人活动的制约作用。

在一生革命活动中,列宁始终坚持批判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这一批判集中表现为四个阶段,即对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对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论的批判,对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的批判,对考茨基“纯粹民主”论的批判。这一批判使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党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同时,列宁又对席卷整个欧洲文明,绵延几个世纪的人道主义遗产进行了具体分析,继承了其中符合人类进步方向的合理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一些思想内容。他认为,必须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关心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实现个人和社会、个人和集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正确结合;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共同劳动、平等互助、团结一致的新型社会关系,彻底改变剥削社会“人吃人”的丑恶现象,解放妇女,保护儿童,照顾老幼病残,爱护知识分子,保护劳动者的生命,严厉处置草菅人命的官僚主义者:必须实现个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积极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调节人际关系,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必然要求。

由此可见,虽然列宁没有像青年马克思那样写下研究人的问题的大量论着,甚至生前并没有看到马克思早期的“三大手稿“,但由于他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因而能够彻底地批判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倡导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道主义,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2)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列宁认为,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全部历史是由个人活动构成的,离开个人的活动,社会也就不复存在,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就在于解释这些活动。唯物史观和主观主义的社会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从分析实际的社会关系及其实际的发展入手,分析了个人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科学说明了人的本质;后者似乎是从个人开始,但却把它所认为合理的思想和感情安在这些个人身上,这意味着他们是从空想开始的。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的人,任何个人在本质上都是社会的存在物,个人无法离开社会而要求绝对自由。因此,社会和个人是辩证统一着的两个方面,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同时又用自己的活动创造和改变着社会。从历史发展看,社会变革和个体的进化在总体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的力量也趋于普遍提高;从社会主义社会来看,个人和社会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与和谐发展是其重要特征,因此必须要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集体管理和个人负责制紧密结合起来,而集体主义则是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的重要方法;从未来社会而言,“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也是相统一的,社会若不解放个人,自己也就得不到彻底的解放。

(3)对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的批判 列宁认为,抽象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必须予以彻底批判。他对这种抽象人道主义的批判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驳“纯粹人性”论。“纯粹人性”也叫“一般人性”或“抽象的人性”,是俄国民粹派的理论基石。他们把是否合乎人的本性视为判断社会现象合理与否的标准,认为社会学之宗旨是闸明那些使人类天性的某些需要获得满足的社会条件,而“具有批判头脑”的杰出人物可以按其“自由意志”“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承认“历史必然性”必将意味着视社会活动家为历史舞台上的“傀儡”。列宁认为,唯物主义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摒弃意志自由的荒唐神话,但丝毫不取消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个人的活动只有符合历史规律,并且汇合到人民群众的斗争中去,才能取得重大成果。而要揭示历史发展之必然性,必须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关系。社会主义不是个人头脑中想出来的人类理想状态,社会主义学说只是在它抛弃关于合乎人类天性的社会条件的议论而着手唯物地分析现代社会关系并说明现今剥削制度的必然性的时候才盛行起来的,若从抽象人性出发,无异等于变社会主义由科学为空想。

对“不以暴力抗恶”论的批判。“不以暴力抗恶”是托尔斯泰的道德戒律。他主张对俄国没落的贵族阶级不应诉诸人民的革命实践,而要诉诸芸芸众生良心的发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反对一切暴力行为。列宁认为,托尔斯泰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人民群众的穷困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这可谓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另一方面,他又疯狂地宣传“不用暴力抵抗邪恶”,强调道德的自我修养”,鼓吹禁欲主义和寂静主义,力求让有道德信念的神父取代有官职的神父,不理解工人运动及其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不理解俄国革命。因此,托尔斯泰就成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镜子的两面正好反映了俄国的矛盾状况。而俄国马赫主义者巴札罗夫等人却认为,对恶不抵抗,就是要求手段和目的统一及和谐,这决不是超社会之道德说教,而是任何完整的世界观的必要组成部分。托尔斯泰是第一个把纯粹人的宗教客观化了,是全人类的思想原则——良心原则的最纯粹最完整的化身。列宁认为,在今天这样的时候,任何想把托尔斯泰的学说理想化,袒护或冲淡他的“不抵抗主义”、他的向“精神”的呼吁和回归、他的向“道德的自我修养”的号召、他的关于“良心”和“博爱”的教义、他的禁欲主义和寂静主义的说教等等的企图,都会对俄国社会的进步造成最直接最严重的危害。布尔什维克必须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在革命紧要关头,尤其要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纯洁性,防止抽象人道主义的腐蚀。

(4)对“社会和平主义”的批判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资产阶级分了从抽象人道主义出发,不问战争的性质,不问战争的胜利结局对哪一阶级有利,不问人民为获取和平所付出的代价,而一概地反对战争,对战争进行感伤主义的道德谴责,要求和平,这就是和平主义的社会思潮,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费边社分子和考茨基等机会主义分子。列宁认为,从“人道的目标”、“和平的理想”出发,既不能说明战争的深刻根源,也无法在实际中解决战争问题。费边社分子和考茨基之流借种种善良的、人道的、几乎很左的词句,如和平、裁减军备等等,来为社会沙文主义服务,他们这是在利用无原则的和平主义观点来竭力愚弄人民,进行彻头彻尾的欺骗,借以掩盖帝国主义的丑恶面目。列宁认为,虽然我们的理想是结束战争,实现国际和平,停止掠夺和暴行,但是只有资产阶级才会用这种理想来欺骗、迷惑群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而且必须要进行无产阶级的国内战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应该要具体地历史地研究战争,分析战争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区分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这决不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可以完成的任务。虽然使用暴力并不是我们的理想,但是对反革命的暴力必须要付之于革命的暴力。不推翻资本的权力,不把国家政权转到无产阶级手中,就不能跳出帝国主义的战争,不能求得民主和和平。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使人类摆脱战争的灾祸,给人类以持久和平。

对“一般民主”论的批判。“一般民主”也称“纯粹民主”,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考茨基据以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基石。他不顾俄国当时落后的经济条件、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内外交困的政治危机,抽象地反对无产阶级专政,鼓吹在苏维埃俄国实行“一般民主”。列宁认为,考茨基等人的“一般民主”论是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他忽视民主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抽象地谈论民主,视资产阶级民主为“纯粹民主”,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敌人。造成这种历史悲剧的理论根源就在于和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划不清界限,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奢谈一般民主和平等。他没有看到专政和民主的辩证关系,没有认识到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和民主。列宁认为,虽然社会主义民主还有许多不完备处,但却大大高于任何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而在阶级关系始终存在的条件下,必须要对反动阶级实行革命的暴力。奢谈反对“一般暴力”而不分析反动和革命暴力的本质差别,这是抽象人道主义的重要表现,是使考茨基沦为革命的叛徒的重要理论根源。

(5)灵魂不是上帝,更不是蜡块 列宁认为,伊壁鸠鲁视灵魂为原子的“某种集合”,这是天才的猜测,是为科学而不是为僧侣主义指出了道路。因为这一思想注意到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基督教等宗教学说则把人的精神、灵魂和肉体分割开来,认为在人的躯体之外另有一个独立至上的灵魂存在,这种失去肉体的灵魂就是上帝的别称。列宁认为,肉体和灵魂只是人的存在的两种形式,二者既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从人的个体发展而言,人的精神是随同肉体的产生而出现,随其发展而发展,随其死亡而消失的;从全部人类发展史看,灵魂同样受到肉体的制约。要想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肯定灵魂对肉体的依赖作用。同时列宁又认为,灵魂不是亚里士多德心目中只感受形式的蜡块,它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信息和材料,而具有认识世界本质及其规律性并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具有目的性、预见性、计划性、协调性、创造性等多种功能,这是人之所以为人并同动物根本区别的关键所在。片面抬高灵魂乃至使其成为脱离肉体而存在的上帝或片面贬低灵魂的作用使其等同于复制的蜡块都是极为错误的理论。

(6)在阶级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阶级关系 列宁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而且一定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任何个人或政治派别,都一定隶属于一定的阶级,超阶级的所谓“一般人”、“一般群众”是不存在的。而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被压迫的和劳动的群众反对特权的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是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杠杆和主要动力。欲科学历史地说明人类社会和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史,就必须要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考察一切,那种强调全民性的一致,以及调和阶级矛盾的温情主义的态度,是一种无党性的表现,必须予以彻底批判。列宁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实际上是社会上两大对立阶级的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它集中体现了哲学的党性。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它反映了社会先进阶级和进步势力的要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代表着社会保守势力和反动阶级的要求。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拥护者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7)永恒道德是不存在的 列宁认为,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并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道德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范畴,从来不存在超阶级和超历史的永恒道德,资产阶级鼓吹超人类的道德观是在欺骗和愚弄工农群众,抹煞阶级阵线和阶级斗争。实际上,各个阶级都有他们自己调整相互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无产阶级道德的核心就在于反对利己主义,反对“我赚我的钱,其他一切都与我无关”的道德信条,倡导集体主义原则,这是因为无产阶级道德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培养青年重视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必须帮助劳动者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俗,使他们成为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人。

(8)在阶级社会中,只能倡导人的“充分自由” 列宁认为,自由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它表明人从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变为它们的主人。在阶级社会中,自由如同民主、平等一样,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只有阶级的自由,历史的或具体的自由,而没有所谓“绝对的自由”。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但是在以金钱和权势为基础的社会中,在广大的劳动者一贫如洗而一小撮富人过着寄生生活的社会中,不可能有资产阶级所标榜的实际的和真正的自由,“绝对自由”只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说是无政府主义的呓语。

列宁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提倡人的“充分自由”。充分的政治自由意味着管理社会和国家大事的官吏和公职人员要由选举产生,意味着不是人民服从官吏,而是官吏必须服从人民。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则为实现这种充分的政治自由奠定了基础;充分的公民自由意味着广大公民在家务、私事和财产方面享有自由;充分的信仰自由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什么教和不信什么教的自由,信教者政治上不受歧视;充分的民族自由意味着各民族有自决权,有选择何种制度、何种生活习惯等等的自由;充分的写作自由意味着在创作领域享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共产党人必须善于在各个革命时期利用各种自由来号召人民、鼓舞人民,给工人以同贫困作斗争的武器,推翻沙皇专制的统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最大限度地赋予广大工农群众以自由发挥自己无限才能的条件,使他们享有充分的政治自由、人身自由等等。既保证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又广泛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实现全人类完全地、真正地自由奠定基础。

(9)平等意味着消灭阶级 列宁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鼓吹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是虚伪的,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在列宁看来,共产党人在对待平等问题上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对人们之间表现出来的历史情况,首先是经济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正确的估计;第二,正确运用概念,不一般地、含糊地使用“一般人民利益”和“永恒平等”等概念,而要区分被压迫阶级,因为在“一般人民利益”的口号下往往掩盖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一实质;第三,明确区分被压迫的、非独立的、没有平等权利的民族和压迫的、剥削的、享有充分权利的民族。根据该原则,布尔什维克党倡导社会的平等,即在政治方面建立人们相互之间的权利平等,在经济方面消灭阶级。而消灭阶级,就是使全体公民在同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处于同等的地位,他们都同样可以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公有的土地、公有的工厂等进行劳动。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人剥削人、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公平现象,创造了大大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并为进一步消灭阶级、建立全体人民相互之间真正的平等关系创造了条件。但是,社会主义也没有全面彻底地实现人和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在阶级社会中,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幻想消灭这种不平等,是极其危险的。离开社会,离开具体历史条件,超越阶级对立,抽象的谈论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消灭了阶级,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实现真正彻底的平等。

(10)在阶级社会中,暴力是改变人际关系的强力武器 列宁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首先表现为暴力革命,暴力是替任何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接生的助产婆,是社会运动借以开辟道路并破坏僵死硬化的政治形式的工具和手段,是改变人际关系、解放全人类的强力武器。第二国际中的“和平迷”、“议会迷”们幻想依靠议会清淡、希冀资本家的良智觉醒来拯救倍受折磨的肉体和灵魂,这无异是纸上谈兵。当然,革命形势尚未成熟之时,通过议会斗争来培养群众的革命意识,唤起他们为人的尊严,这是完全必要而且十分有效的,但这仅仅是革命的第一步。欲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打倒旧的国家机器,改变少数人欺压多数人的丑恶现象,从而彻底改变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暴力革命不等于个人恐怖和密谋主义,那种认为组织几次个人恐怖活动、暗杀沙皇和大臣就能根本改变俄国社会、拯救众生的想法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幻想,是“悲观绝望情绪下的一种非理性暴发。”

(11)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就其内容和本质而言,民主就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有系统的暴力组织;就其形式而言,民主意味着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人们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所鼓吹的超越阶级对立地、抽象地,纯粹地民主是不存在的。只要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在资本剥削的条件下,高谈“一般民主”,就是嘲弄被剥削的劳动者。资产阶级所倡导的“纯粹民主”和“一般民民主”是只供富人和少数人享受的民主,是一种残缺不全、贫乏虚伪的民主。因此,民主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

列宁认为,民主在组织和发动群众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及其民主制度在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在形式上承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必须有效地利用在帝国主义条件下人民要求民主的一般意义,把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同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大大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民主,即大多数人享受民主,同时对少数人即剥削者实行镇压。没有这种民主,也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在缺乏民主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分落后的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了彻底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要求,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必须加强工农联盟,吸引他们参加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否则,民主就缺之稳固的基础;必须保证人民群众享有监督国家事务、学习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否则,新型的民主发展就缺乏深刻的源泉:必须彻底、长期地反对官僚主义,消除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不民主现象,否则,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贯彻就缺乏必要保证;必须改善国家机关,巩固社会主义基础,否则,就缺乏充分实现民主的坚强保证;必须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这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充分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完全实现,只有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才能建成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并不能完全、彻底地实现全人类的民主,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完全地、真正没有例外地民主才会实现,也只有到那个时候,民主才开始消亡。

(12)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解放妇女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重视妇女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因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类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的广大的劳动妇女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摆脱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受的双重奴役,为妇女参加社会活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由于旧俄国落后的经济和文化历史传统的残留影响,妇女尚没有与男子平等的条件和地位,她们还不能像男子那样去掌握知识、从事文化教育和生产劳动,特别是琐碎的家务造成了对妇女的终生奴役。因此,必须要大力提倡妇女解放,他认为,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开始把琐碎家务普遍改造为社会主义大经济,那个地方和那个时候才开始有真正的妇女解放和真正的共产主义。为了实现妇女解放,一方面必须要在法律上确立男女平等的地位,消除旧社会残留的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和观念,另一方面要创立公共经济,创办食堂、托儿所等公共设施,让妇女摆脱繁重琐碎的家务,减少和消除妇女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上同男子的不平等现象,让妇女最广泛地参加共同的生产劳动和政治活动,使广大妇女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真正实现解放妇女的崇高而艰巨的任务。

(13)革命必须调动群众的激情 列宁认为,没有群众激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沙皇的残暴统治和宗教对人民的愚弄欺骗,使得旧俄国死气沉沉,宛若一潭死水。此时此刻,极需最大限度的激起群众的革命热情,否则将无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也更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为此,革命党人务必注意在制订革命策略过程中群众情绪的作用问题,而欲达此目的,一方面要对广大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发教育,使他们明确自身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又必须要以极大的同情和爱心来保护各类劳动者,尤其是广大处于无权地位的普通群众和生活中的弱者,时时刻刻关心爱护他们。而一旦激起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情绪,革命党人又务必要小心谨慎,力戒滥用群众的情绪,不要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无限制地发挥群众热情,否则会造成革命的巨大损失。因此,革命策略不能只根据革命情绪来判定,必须要清醒地客观地考虑各阶级力量的对比状况,要借鉴革命运动的经验。总之,必须要注意保护革命者的情绪,要珍惜每一位革命群众。同时列宁义认为,必须坚决批判对客观事物、对革命所采取的温情主义的态度,在一个贫穷不堪的国家里,或者是那些不能振作起来的人灭亡,或者是整个工农共和国的灭亡,在这里没有也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而且也容不得任何温情主义,温情主义等于消除矛盾,它是一种并不亚于战争中的利己行为的罪恶。

(14)布尔什维克要注重社会心理分析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分析阶级力量的部署时,应该十分注意基本阶级及其各个社会阶层中各种人发生的社会心理变化,即感情的、情绪的、思想的、舆论和行为的变化。俄国无产阶级是乡村贫民的无产阶级化形成的,遭受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然其中许多人尚未摆脱奴隶习惯和落后的偏见,但阶级团结和联合、献身于共同事业和自我牺牲等感情都在不断发展和巩固,他们有耐心,能坚持,有决心,有决断,善于反复试验、反复改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是一种伟大的心理品质。而资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则表现为不可遏止地想要积累,无可救药地追逐利润,穷凶极恶地剥削劳动者,自私自利地个人品质和情感趋向是和无产阶级的无私奉献精神截然对立的。城乡小资产阶级的理想是出人头地,获得独立自主,这是他们的典型心态,但因为无法和大资产阶级相抗衡,因而他们又表现出动摇、不坚定、摇摆于社会两极的心理特征。中农则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千百万人的阶层,其心理变化十分复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对他们不能采用暴力,而必须要用教育的方法,要很快改变他们的心理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斗争过程。只有具体的、科学的认清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心态变化,了解各种人的心理变化,才能制定科学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15)领袖人物的作用是巨大的 列宁指出:“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

列宁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首创作用,而且也高度看重历史活动家和领袖人物的伟大作用。革命理论的创立立、先进思想的提出,只有那些受到了教育和训练,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规律,批判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领袖才能完成。为了唤醒广大俄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为了从根本上推翻人吃人的沙皇统治,极需建立一个职业革命家组织,这些人应该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政治经验、组织技能,以及善于应付恶劣环境而进行地下斗争等多方面的才能,他们彼此之间应该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为了把一个贫穷愚昧落后的旧俄国改造成为一个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一大批革命家和组织家,这些领导人必须重新学习,吸收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管理经验,由管理经济的外行变为内行;他们应该具有清醒的头脑,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自觉地和官僚主义作斗争;他们应该能够埋头苦干,尤其应该具有吸引人才的高超能力,具有检查工作的相当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善于做行政管理工作等等。唯有如此,才能无愧于无产阶级领袖和杰出人物的光荣称号。

(16)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和创造性 列宁认为,群众的觉醒是革命的标志之一,革命要成为伟大的革命,就必须唤起广大群众投入积极的生活,大力发挥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革命主动性,进行扎扎实实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因此,必须反对民粹派所坚持的整个人类的进步都依靠能够批判地思维的个人的错误观点。首先而且主要应该观察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作用。同样,建设社会主义也必须依靠和发扬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他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人民群众的“独创精神”、革命积极性”、“历史主动性”、“生气勃勃的创造性”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而共产党的力量就在于保持和群众的密切联系。做到“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针对不同的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列宁提出并倡导了许多激励群众主体性踊跃发挥的具体措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提出了:

工农管理国家。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的实质是第一个由受资本家和地主压迫而且人数最多的阶级来管理的国家,必须非常重视“普通人”的作用,必须消除关于只有所谓“上层阶级”、“只有富人或受过富有阶级教育的人才能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偏见。他认为,无论在国家各级行政机关,还是在组织生产的企业部门,都需要大量吸收工农群众自己来管理自己的国家,这是体现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保证社会主义繁荣昌盛并不断克服官僚主义的一条根本措施,也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内容。无产阶级不仅需要通过自己来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境遇,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主体力量掌握国家政权,大力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从物质和精神上彻底获得解放。为此,广大工农群众必须要大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加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和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科学性。

组织竞赛和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竞赛是吸收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极好形式。社会主义不仅不窒息竞赛,反而第一次造成真正广泛的、真正大规模地运用竞赛的可能,把真正大多数劳动者吸引到了工作舞台上来。而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在组织社会主义竞赛的热潮中,1919年5月10日,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的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倡导了举世闻名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激发了劳动群众的工作热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在全国掀起了共产主义义务劳动的高潮。列宁认为,这一行动反映了工人自觉自愿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过渡到新的劳动纪律、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生活条件的首创精神,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因为这是在战胜人民群众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这是在战胜资本主义遗留给广大工农的旧习惯,这是在高扬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首创精神。它彻底地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无穷力量。

个人独裁管理权力。列宁发现,十月革命后实施的集体管理制度效益不很理想,官僚主义、人浮于事、无人负责的现象随之而起,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和经济的发展。为强调劳动纪律,反对无政府主义、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尽可能地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从1918年3月至1922年3月,列宁反复强调,在实行集体讨论和决定的同时,应坚决实行对某种工作或某种业务的个人负责制。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共同讨论,专人负责,既尊重个人利益、发挥个人积极性,又保证集体管理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经常开大会讨论工作这种民主精神同铁的纪律结合起来,同劳动时绝对服从领导者一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不能把集体管理制理解为说空话、写决议、作计划、闹地方主义的代名词,当前的任务就是要从集体执行过渡到个人负责。这种尊重个人利益的制度最能保证最合理地利用人力和物力,最能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最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列宁认为,不能简单地视集体管理是工人管理,个人管理就不是工人管理,因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不是由管理生产的原则,而是由所有制的形式决定的。

(17)更广泛更大胆地选拔和使用人才 列宁认为,选拔和使用人才是党的组织工作中及一切工作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尊重人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和集中表现。俄国的人才多得很,一方面,沙皇俄国留下了一大批具有专门技术知识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苏维埃要向资产阶级学习,珍惜一个专家,视他们为技术和文化的唯一财富。必须反对那种无视乃至敌视专家的无知愚昧的情绪,因为缺乏他们的指导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对他们不能简单粗暴,不要发号施令,不要盛气凌人。对于那些不表明自己是善于虚心地向专家请教的共产党员,苏维埃不妨拿出几十个来调换一个老老实实地研究本行业务的资产阶级专家。另一方面,苏维埃必须更广泛更大胆地选拔和使用青年人才,因为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富有青春活力,朝气蓬勃。为达此目的,必须把教育、组织和训练青年的事业加以根本改造,必须废除偏重书本、实行强迫纪律和死读硬记的方式,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要在工作和斗争实践中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青年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掌握了人类全部知识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18)“文化革命”造就了一代共产主义新人 列宁认为,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大多数劳动者还处在分散、闭塞、愚昧的状态中,文化落后,文盲众多,妨碍了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窒息着人民群众个性的全面发展,成为官僚主义滋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必须要进行“文化革命”。“文化革命”包括双重内涵:既包括通常所指的“纯粹文化”方面的任务,又包括文化的物质基础方面的任务;既包括识字、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的启蒙任务,又包括实现电气化、创立新文化的“提高文化”的任务;既包括在科学文化方面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任务,又包括思想意识方面的任务,即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思想上最深刻的反抗,根除小资产阶级的习惯势力。总之,“文化革命”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造就一代共产主义新人,扫除禁锢、影响着广大劳动群众思想和行动的旧习惯和旧传统,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型文明。

列宁认为,实现“文化革命”、造就共产主义新人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全面地批判继承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文化遗产。因为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以天上掉下来的,它应当是人类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的产物。因此,广大青年只有系统地、全面地批判吸收人类全部文化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者,因此必须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方面,必须反对把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不加分析地视若神明的考茨基主义;另一方面,必须要重点反对左的虚无主义,特别是要反对无视文化遗产闭门造车的“无产阶级文化派”。

列宁认为,应该为全体工人、士兵和农民群众建立众多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努力把报纸和书籍尽快地分配给各图书馆和阅览室:必须大力扫除文盲,成立“全俄扫除文盲委员会”;需要切实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振奋他们的精神;努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做一个战斗的唯物主义者。总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总计划之一的“文化革命”计划,锻造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度文化素质、又红又专的新人,为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9)官僚主义与人际间的不平等关系 列宁认为,所谓官僚,是专干行政事物并在人民面前处于特权地位的一个特殊阶层,而官僚主义就等于文牍主义、拖拉作风、纸上空谈和官样文章。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建立人们相互之间真正的平等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因为深刻的历史和经济根源,官僚和官僚主义又逐渐在新制度下滋长起来,这表明革命的胜利并不能马上实现人民相互之间的真正平等。

列宁认为,就历史根源而言,旧俄国是一个被沙皇专制官僚统治长达三百多年的国家,群众毫无自由平等可言。革命摧毁了旧政权,但并没有也不能迅速、彻底地消灭官僚者阶层和不平等现象存在的内在根源,相反,旧官僚利用各种机会钻进了苏维埃国家机关,并且为了更好地往上爬而设法取得了俄国共产党的党证。促使官僚主义滋长和蔓延开来;就经济根源而言,列宁认为它是和俄国的文化水平低、战争所造成的严重经济破坏和贫困密切相关的。广大群众处于贫困、闭塞、文盲的可怕状态中,缺乏参加国家管理和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致使国家工作人员自视高人一等,容易产生包办代替、独断专横、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

列宁认为,官僚主义的巨大危害就在于它是毁掉革命事业的祸害和最大的敌人。官僚阶层的滋长和官僚主义的蔓延,意味着一部分人高出于普通群众而享有特权,表现出一种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它严重影响并打击着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破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效益。因此,官僚主义者是比资本家和地主更坏且破坏性更大的敌人。列宁认为,为消灭官僚主义这一压抑人民群众积极性发挥的顽症,必须精减机构,改进机关工作;必须改组工农检查院,吸收工农参加国家管理,吸收非党人员参加检查工作,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必须通过法律追究官僚主义者的司法责任,实行法庭公开审判,造成广泛的政治影响;最后,他认为,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完全战胜官僚主义,为此必须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彻底根除文盲现象,大力发展经济,从而完全消灭滋长官僚主义和不平等现象的内在根源,真正实现人民相互之间的平等。

(20)无政府主义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列宁认为,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等:作为小生产者世界观的一个特征,个人主义还表现为自私狭隘、自由散漫、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等等。无政府主义就是个人主义的一大表现,它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无政府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无政府主义者追求、崇尚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建立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它是失常的知识分子或游民的心理的状况,这些人对社会和人生充满了绝望情绪,以报复的心态去反对社会和人生,这是个人主义思想的泛滥。它空喊反对剥削,却不懂得剥削的根源,不懂得人类社会在向社会主义发展,不懂得阶级斗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创造力量。因此,它是无产阶级的大敌,它是社会主义的大敌。

(21)社会主义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可能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因消灭了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制度,人民相互之间有了高度一致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意志,因而它的建立就不仅改变了个人和社会、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改变了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创造了可能。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具体表现为共同劳动,平等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劳动、平等互助、团结一致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映了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它的完全实现有赖于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但是共产主义是一项伟大的运动,为了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完整和谐,必须努力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和生活常规。

列宁认为,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并没有抹煞个性,也不会导致平均主义。资产阶级虚伪地视社会主义为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社会主义使人丧失个性,抹平体力和智力的差别。实际上,社会主义者不仅从未规定过人类在力气和才能方面的平等,而且认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方面只有从社会主义实现时起,才会真正迅速地向前推进,人的个性才能不断得到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全体居民参加的真正群众性运动。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趋势。首先它表现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和谐结合,促使畸形的、单向度发展的人向全面的人发展,为消灭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创造了条件。其次它表现为劳动者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和谐结合。社会主义劳动者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既要有物质享受,更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他们在肉体和灵魂方面同时获得了进化。

列宁又认为,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他也存在着窒息乃至扼杀个性全面发展的官僚主义、平均主义等丑恶现象。只有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不断推进,才能逐步消灭人和人之间的分工,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