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7页(1885字)
马克思着。1859年1月,作者在伦敦为他的经济学着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由于这篇《序言》的理论意义特别重大,又可以独立成篇,所以马克思在世时除将其编入《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公开出版外,还将它略加删节单独发表在1859年6月4日伦敦出版的德文报纸《人民报》上。后来这篇《序言》被译成英、俄、日、中等几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序言》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所作的经典性的表述。这个表述以极为严密的逻辑系统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框架。
《序言》把社会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放在首要地位,同时考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依赖关系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又作为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对生产力发生影响,二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它们的矛盾统一就构成生产方式。
《序言》接着指明生产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说的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基本规律。
《序言》同时考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在作了这些分析之后,马克思接着就转入动态的考察,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社会形态才得以由低级到高级的依次更替,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非常明确地指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接着马克思又指出,物质方面的矛盾是基础,但它要通过人的意识反映出来,因为革命是要人自觉地去进行的。如果人们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发生了争论,那末,它正是社会存在中的矛盾的表现。我们必须把二者区别开来,同时看到它们的联系。
《序言》首次使用了“社会形态”这个概念,并且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任意发生、任意进行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这个原理的客观真理性已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所证实。凡不尊重这一规律的人们最终都受到了无可逃遁的惩罚。《序言》还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它将会被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所推翻。人类社会阶级压迫史也将以资产阶级社会的灭亡而告终。
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既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又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序言》所阐述的这些基本观点在《资本论》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论证,并且被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无产阶级政党公认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序言》除了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之外,还简要说明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大体经过。从这个简要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当年的生活和研究工作是多么的艰难,他对科学研究所抱的态度是何等的诚实和严肃!正因为他对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解放事业极端负责,所以他才有战胜困难和藐视偏见的巨大勇气。他坦然写道:“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