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11页(1029字)

【生卒】:约前369—前286

【介绍】:

宋国蒙人,战国时代哲学家。曾做过蒙地“漆园吏”。庄周家贫,“处穷间陋巷,困窘织履,槁顶黄馘”(《庄子·列御寇》),但他拒绝楚威王的重金聘请,隐遁山林。在学术上他是道家学说的继承人,后世“老庄”并称。现存《庄子》一书,内7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15篇,杂11篇是门人、弟子记述发挥庄子思想的作品。

庄子发挥了老子“道”为万物本原的思想,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具体的事物都是有形有限的,必生于无形无限者。故“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知北游》)物质世界由客观精神“道”所派生。庄子的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外篇中也包含有某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这种气化观反映了庄子后学在本原问题上从“自根自本”的“道”向独立自在的“气”转化的趋势。在认识论上,庄子以宣扬相对主义而闻名。他首先否认客观事物有相对稳定的本质,“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天。”(《齐物论》)进而他否认人的认识有任何客观标准可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甚至连人的认识活动本身是醒着还是作梦都不可知。所以“百家争鸣”不过“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根本没有真理可言。他从相对主义诡辩论滑向了彻底的不可知论。在人生观上,他对社会中的种种不平和痛苦充满了愤恨,但又认为人们无法改变这种可悲的现实,故提倡“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充符》)的宿命论。他主张通过“堕肢体,黜聪明”(《大宗师》)的“坐忘”,达到“形同枯木”、“心如死灰”、“无己”、“无待”的境界。在主观精神上与“道”合而为一,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安时顺处,逍遥自得。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解脱是庄子人生观的真谛。

汉代以后,庄子和老子一起被道教奉为教主,《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道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富于形象思维,以寓言写哲理,“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汉文学史纲》),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一篇:《管子》 下一篇:惠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