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10页(959字)
相传为春秋初年齐国宰相管仲(?-前645)所着。据今人考据,实系后人托名所作,成书时间大约为战国中期。其中有些篇章是采拾管仲言行发挥而成,为管仲学派的作品,还有一些篇章明显地属于道、法,名、阴阳各家。有些学者猜测该书为齐国稷下学宫的论文集。《管子》原本86篇,今存76篇,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水利、历数、农业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水地》、《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等篇有较高的哲学价值。
《水地》提出水为万物本原的着名朴素唯物主义命题,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水不仅是构成“天地”、“金石”、“草木”、“鸟兽”、“人”的本原,而且齐、楚、越、秦、燕、宋、晋等国水性不同,其地人性也不相同。作者认为研究水性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显然混淆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差异,暴露了朴素唯物主义者的局限。近人根据《水地》提到的国家推断,此篇当成书于越胜吴以后,三家分晋以前,其思想属于管仲学派。
《心术》等四篇则反映了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观点。他们批判地继承了老子“道”为万物本原的思想,提出了“道”即“精气”的观点,在中哲史上第一次以物质性的“气”作为世界的本原。“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内业》)他们还用精气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内业》篇讲“气道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把精神现象看成物质性的气之活动的产物。在认识论上,《心术》篇提出了“静因之道”。“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所谓“静”,即通过主体修养使心灵虚、静、专一。“毋先物动,以观其则。”“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之。”也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不附加任何主观的成分,要绝对地按事物本来面貌认识事物。这些思想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但也有忽视认识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直观、静止的形而上学倾向。
《管子》一书中几篇哲学论文虽然内容不多,不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在全部哲学发展史上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