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23页(770字)

【生卒】:267—300

【介绍】:

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西晋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其父裴秀官至司空,是一个有成就的地理学家。他本人官至尚书左仆射,通博多闻,善长医学,后为赵王司伦所杀,年仅34岁。他“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口谈虚浮,不尊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晋书》卷三十五)着有《崇有论》,针锋相对地驳斥何晏、王弼等人的“贵无论”。

与王弼等人“有生于无”的观点相对立,裴頠认为绝对的虚无不能生有,“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存在物只能由另一个存在物生出,“有”为第一性,“有”自己产生自己。“无”则是“有”的丧失,“则有遗而生亏矣”,“无”是第二性的东西。“贵无论”者认为“心”是“无”,人在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造活动就是“无能生有”。裴頠批评说:“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以制事为非事,谓心为无也”。“心”作为思维器官也是“有”,并需要通过具体活动来“制事”。进而他反对玄学家一味“无为”的政治主张。“养既化之有,非无用之所能全也;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也。”必须通过积极有为的政治统治,增加社会财富,管理人民,才能使国家强盛,社会安宁。他批判“贵无论”的政治恶果时说:“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其结果是“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玄学的“清谈”破坏“礼制”,就会纵容门阀士族的分裂势力,破坏中央集权统治,削弱国家实力,动摇封建制度。《崇有论》反对“贵无”,最终归结为要加强“礼教”,巩固宗法等级剥削制度,代表了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反映了封建社会机体内部要求恢复儒学统治地位,重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呼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