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22页(1064字)
【生卒】:224—263
【介绍】:
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魏晋时期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和唯物主义者,玄学异端思潮的代表人物。官居中散大夫,与魏宗室通婚。因反对司马氏集团篡夺曹氏政权,拒绝司马氏的招用,和阮籍等人隐遁山林,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后终被司马氏杀害。着有《稽康集》。
在哲学上,稽康继承了两汉以来“元气自然”论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稽康集·明胆》)“浩浩太素,阳耀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太师箴》)万物及人类皆由元气构成。人的灵魂不可离开形体而存在,“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他反对灵魂不死的迷信说教,但认为人致力于药石、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适,加上性情方面的修养,就可以延年祛病。这是他养生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他又受神仙方术思想的影响,幻想通过药食延长寿命至数百年,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荒诞想法。另外,在精神与物质关系上,他也有将精神物质化,认为“气禀”决定人性善恶、聪明、胆识的庸俗观点。从崇尚老庄的立场出发,他批评了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的主张。歌颂传说中的古代“自然”社会,抨击现实的“名教”社会。针对司马氏集团打着维护“名教”幌子,把自己篡位美化为“尧舜之禅让”,“汤武之征诛”,喊出了“轻贱唐虞而笑大禹”(《卜疑》),“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激进的口号,但激进的口号并没有引起激进的行动。稽康等人按照“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难自然好学论》)的处世哲学,由报国无门,回天无力,走向了愤世疾俗,逃世避世的个人解脱之路。用“放荡形骸之外”的非社会化生活,抗议“名教”对人性的压抑,最终只能授人以柄,成了“名教”屠刀下的牺牲品。
稽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论述了心物关系,认为“心与声,明为二物。”音乐的声音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物质基础是金石、管弦,不依赖人心,故无哀乐。哀乐只是人心中“应感而发”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事物无关。“美”的标准完全是主观的,“今使瞽者遇室,则西施与嫫母同情。”(《答难养生论》)提出了美学史上的一些重要命题,对以后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稽康本人长于四言诗,风格清峻,其《幽愤诗》较有名。善弹琴,以弹《广陵散》着名。并作《琴赋》,对琴的演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的描述,对古典音乐发展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