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40页(1177字)

【生卒】:1150—1223

【介绍】:

字正则,号水心,浙江永嘉人。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学者称为“水心先生”。其学派称为“永嘉学派”。官至吏部侍郎,主张改革,反对议和,曾在抗战中立功。在史学、文学方面都有贡献。散文议论风发,自成一家。史学上考订《十翼》非孔子所作。着有《叶适集》、《习学记言》。

从收复半壁河山,统一中国的政治目的出发,他反对朱熹,陆九渊的空谈性理之学,提倡功利主义。认为应该将义与利结合起来,“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二十三)“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同上)他一反历代封建统治者“重本抑末”的传统国策,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同上)使农、工、商相互合作,实行军民联防,耕战结合,力行财政、经济、政治、军事改革。这些要求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商业地主集团的利益。

在哲学上,他反对程朱“理在气先”,“道在器外”的唯心主义主张。他讲:“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叶适集·进卷》)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物之所在,道则在焉。”规律存在于事物之中,“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流散。”(《习学记言》四十七)道理不论多么抽象,有多么丰富的内容,仍然是物的属性,离不开具体事物。理学家所宣扬的先于事物、派生事物的“道”或“理”,与道家讲的“有生于无”完全是一回事。他还看到事物的矛盾和变化,认为“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叶适集·进卷》)“凡天下之可言者皆两也,非一也,一物无不然,而况万物?万物皆然,而况其相禅之无穷者乎?”(同上)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了无穷的变化,这是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在认识论上,他认为人的认识不可“须臾离物也”。“格物”就是“吾与物皆至”,主客观的结合。朱熹、陆九渊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错误在于“近世以心性通达为学,而见闻几废”(《叶适集·题周子实所录》),用主观空想代替了真实的感知。他认为正确的认识只能从感性认识发端,依靠“耳目之官”,“自外入以成其内”。再通过“心之官”,“自内出而成其外”,“内外交相成”而达到事物的本质。(《习学记言》十四)最后,理论是否正确还需要受事实的检验,“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叶适集·进卷》)这些思想都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的。不过,他的思想也有不彻底之处,如他过分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重蹈了张载“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的覆辙。

叶适的“永嘉学派”和陈亮的“永康学派”是当时唯心主义理学的主要反对派,他们的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启发了明、清时代许多进步思想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