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50页(1074字)

【生卒】:1723—1777

【介绍】:

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汉学家。一生以教书为主,晚年应召为《四库全书》编修官,负责历算、天文、地理书籍的校订,精通古文字学,音韵学。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尤精名物训诂,为一代考据大师,“乾嘉朴学”中“皖派”代表人物。着作被后人编为《戴氏遗书》,其中《孟子字义疏证》、《原善》、《绪言》等是他的哲学代表作。

他反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道在器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整个物质世界“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孟子字义疏证》)。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气运动变化过程。他反对朱熹把世界分成“形而上”和“形而下”、精神与物质两个对立的部分,认为“形而上犹器形以前,形而下犹器形以后。阴阳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同上)“形而上”不过是阴阳二气未聚为有形事物的状态而已,并不是神秘的精神性本体——“道”。“理”则是事物运行规律,“天地人物事为,求其不易之则,是为理。”(《绪言》)因此理不可能在事先,而只能在事中存在。他还反对理学家“冥心求理”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心外求理的反映论。他认为知识只能从外部获得,“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原善》中)即先通过感官接触事物,再用思维器官发现其中的规则。“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得。”(《孟子字义疏证》下)从感性到理性,透过现象达到本质。他对宋明理学家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不能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理在欲中”(同上),即道德伦理原则应存在于物质生活欲望之中,因为对于“无欲”之人,“理”也就没有意义了。他指出程朱“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同上),是统治阶级压迫和残害广大人民的思想武器。“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同上)他抨击理学家“以理杀人”的反动本质。认为“以理杀人”比“以法杀人”还要狡猾。“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人死于理,其谁怜之。”(同上)从而把明清之际的反理学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戴震的唯物主义哲学标志着封建时代反理学思潮的终结。但囿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在认识论上,他承认有“天德之知”这种先验知识的存在,同时认为圣人无所不知。他的理欲论仍然是一种以人的生理本能为人的本质属性的抽象人性论。

上一篇:颜元 下一篇:魏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