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71页(1388字)

【生卒】:1845—1900

【介绍】: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少年时代,正当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席卷大江南北之际,他随家迁徙,定居上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内忧外患的刺激,他决心抛弃科举道路,专门研究西学。后来他加入李鸿章幕府,曾被派往欧洲学习和工作,直接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精通英、法等国语言。他曾是李鸿章手下的一员洋务干才,不仅参与一些重要的外交活动,还屡次向李鸿章上书条陈“借款、造路、创设海军、通商、开矿,兴学储才”(《清史稿·建忠传》)等事宜。马建忠的着作留存下来的有《适可斋记言》、《适可斋记行》、《马氏文通》等。《适可斋记言》中的《富民说》一文,是他的经济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马氏文通》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

马建忠游历欧洲期间,逐渐抛弃了早年信奉洋务派的船坚炮利论,产生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倾向。他的经济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重商主义色彩。

马建忠在《富民说》中,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称之为“求富之源”。他说:鸦片战争前,“以中国之人运中国之货,以通中国之财”,故“财不外散”。中外通商以后,“彼易我银之货岁益增,我易彼银之货岁益减”,势必造成民穷财尽。他从“贸易差额论”的观点出发,把争取对外贸易的出超,视为“富民”的中心环节,声称“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

马建忠认为财富即是金银,但却不是早期重商主义者的“重金主义”。他把西方资本主义工矿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国家的富强,主要归因于美洲、澳洲巨大金矿的发现。

马建忠为了减少对外逆差和增加顺差,一方面主张“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同时,又“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另一方面,主张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重征进口货而轻征出口货”,修改不平等的“协定关税”,争回关税的自主权。马建忠也主张发展商业以外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但认为应完全从属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如发展农业,他所重视的只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出口品:丝、茶,以及农牧产品的生产。

马建忠经济思想的重商主义倾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中的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马建忠属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在中国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由于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很微弱,早期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人物,只能从流通领域的表面上观察问题,痛感外贸的巨额入超和白银外流所带来的严重威胁和破坏作用,得出了类似西方重商主义的肤浅的理论观点。但马建忠的重商主义是一种具有抵制外来侵略的自卫性质的思想,并具有西方重商主义思想所不具有的某些内容,如谴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在华的种种特权。

马建忠还主张由“商人纠股设立公司”,兴办新式工商业,反对洋务派的官僚垄断政策,甚至点名批评李鸿章。但他对洋务派官僚又抱有很大的幻想,希望获得洋务派势力的支持和保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