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约翰·梅纳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52页(1804字)

【生卒】:1883—1946

【介绍】:

对当代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大影响的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出生于英国剑桥。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是剑桥大学的逻辑学家、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02年进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毕业后,从歇尔、庇古学习经济学。1906年通过文官考试后进英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回剑桥,讲授经济学。1913年出版第一本着作《印度的通货与金融》,鼓吹用金汇兑本位制把印度货币与英镑连结起来,以利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进财政部任职。巴黎和会时任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1919年发表《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抨击巴黎和会向德国索取过重赔款的计划超出了德国的偿付能力,只能导致德国的垮台。这是他早期的成名之作。回剑桥执教后,他从事货币问题的研究,先后出版《货币改革论》(1923年)和《货币论》(1930年),主张用通货管理来稳定物价和生产,但还没有跳出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框框。

20年代英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严重,凯恩斯察觉到单纯依靠资本主义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已不足以解决它们所面临的困境。1929年他支持英国自由党领袖劳埃德·乔治提出的,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竞选方案,并出版小册子,论证举办公共工程可以增加就业。这一时期凯恩斯尽管提出了依靠国家干预经济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政策建议,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经过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的萧条和失业状况更趋严重。在严峻的事实面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这种情况促使凯恩斯重新考虑用一套新的辩护理论体系来代替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克服萧条和失业的对策。1936年他出版了一生最有影响的一本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

《通论》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它认为,有效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部分,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如下3个基本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量):1.“消费倾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率),它决定消费需求;2.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它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后者与利率一起决定投资需求;增加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可以引起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长;3.“流动偏好”,它决定对货币的需求,后者和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一起决定利率。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这3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以这个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主张,如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公共支出,实行赤字财政,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由于这套理论和政策建议适应了西方国家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迫切要求,它一出笼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并被称为“凯恩斯革命”,以至把凯恩斯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与斯密、李嘉图并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凯恩斯写了《如何筹措战费》(1940年)的着名小册子。随后,出任财政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为战时的大量财政问题提供对策。1942年晋封为勋爵。大战期间,他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开发银行的筹划工作。1944年率领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里敦森林城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述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成立之后,他出任董事。1945年秋,他作为英国首席代表参加向美国乞求大笔借款的谈判。1946年去世。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的影响下,纷纷宣告以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目标。凯恩斯主义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战后依据凯恩斯理论实行的政策措施,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虽然起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者对此既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更不可能提出有效的对策。凯恩斯理论和政策的失灵,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的加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