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林,贝特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64页(1621字)

【生卒】:1899—1979

【介绍】:

瑞典着名经济学家、当代斯德哥尔摩学派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求学于隆德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先后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38年当选为国会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瑞典联合政府商业部长。战后20多年中,俄林一直充任瑞典社会民主党政府的反对派领袖。

早在1919年,俄林就开始从事经济学研究,并很快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崭露头角。他的代表作是《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年初版,1967年修订再版),此外还着有《就业稳定问题》(1949年)等。1977年俄林因其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上的成就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学理论,二是经济稳定政策理论。俄林对西方国际经济学的贡献有下述三点:

一、赫克谢尔——俄林定理。俄林在其代表作《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发挥了其老师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在1919年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生产要素比例原理,建立了赫克谢尔——俄林定理。这一定理的实质是用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取代劳动价值学说,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加以修正。俄林认为,各国产品之所以在价格上存在差异,之所以存在国际贸易上的比较利益,不能用商品生产所需劳动时间的差异加以说明,而只能用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技术水平、基本生产要素拥有量、规模生产利益、国民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加以说明。在这些方面,俄林尤其重视生产要素拥有量上的差异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俄林建立了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和两种商品的2×2×2模型,并得出结论:任何国家都应当根据各国在生产要素拥有量方面的差异安排出口商品的生产,多生产和输出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蕴藏比较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少生产并多输入在生产中非密集使用该国蕴藏量较少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二、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这一原理企图说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其中心内容是认为国际贸易对各国生产要素的稀少程度和供求状况发生影响,从而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三、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俄林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收支的影响,其中心内容是认为国际资本流动使资本流入国的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际收支趋于恶化。相反,国际资本流动使资本输出国的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际收支趋于改善。两国国际收支相对变动的程度取决于两国消费倾向之和的大小。如果两国边际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则两国国际收支的两种相反的变动趋势相互抵消;如果两国消费倾向之和不等于1,两国国际收支的相反变化便不能抵消。

俄林在稳定经济政策方面的成就,使他同林达尔、缪尔达尔等瑞典经济学家一起,在本世纪20、30年代,得出了与凯恩斯主义基本相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结论。从20年代末起,俄林针对当时的经济萧条,反对财政预算平衡的思想,主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张用降低税收、增加支出的方法,用举办公共工程的方法来解决失业问题。他研究了扩张性经济政策对生产收入和就业的影响,研究了乘数效应,研究了宏观动态理论。他还研究了小国开放式宏观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对汇率和进出口加以管制,以求得国际收支的均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针对当时经济萧条已为经济过度膨胀所取代的实际状况,俄林提出最优充分就业的思想,反对超充分就业。所谓最优充分就业是指存在一定比率(例如4%)的失业的就业状况。他认为实现最优充分就业,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的剧烈波动从而求得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均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