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92页(1370字)
【生卒】:1898—1969
【介绍】: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青年时代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刚刚创立的中国共产党。1924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1月,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红军长征途中,担任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党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在遵义会议上坚定地支持了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路线。1936年春任北方局书记。1938年冬任中原局书记,组织和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同年5月任华中局书记。1943年回延安,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1949年9月,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6年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1959年4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担任这个职务,直到1969年逝世为止。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我们党的建设,对我国工人运动和党在白区的工作,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的建树。他在这几方面提出的理论观点是党和人民革命经验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他的《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和其他关于党的建设的着作,教育了全党广大党员,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少奇作为我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善于把党的政治任务同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组织群众进行有效的斗争。他倡导的重视工会组织作用、提高职工群众觉悟、关心广大工人切身利益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刘少奇在白区工作中提出的一些正确主张,例如在群众工作中尽可能地利用公开合法手段,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争取同盟者,并且注意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采取适当的斗争方式,以保存和发展党在白区的革命力量等等,是白区工作的经验总结,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建国以后,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积极参与制订和贯彻执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代表党中央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主张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提高社会生产力,这是一种具有远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在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刘少奇深入实际,倾听群众呼声,关心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坚决支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作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刘少奇同任何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但他总是忠实地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路线和对内对外的政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是一位品质高尚、光明磊落的共产党人。有《刘少奇选集》上、下卷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