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492页(1692字)

【生卒】:1838—1894

【介绍】:

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1865年入两江总督曾国藩幕下当幕僚,任职8年,深得曾国藩的器重赏识,为后起之秀,颇负才名。后入李鸿章幕,1882年又任直隶总督张树声幕僚。1884年任浙江宁绍台道,和湘军提督欧阳利见在镇海筹办海防,击败法国海军的挑衅。1888年为湖南按察使,1889年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在外交上有所作为,为中缅边界划界谈判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他在国外写了大量的日记和文章,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他的着作为《庸庵全集》,其中以《筹洋刍议》、《庸庵海外文编》、《庸庵出使日记》、《庸庵出使日记续刻》等较为重要。他指出:“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患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筹洋刍议》)这就是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这些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他要求在修改条约时设法取消。他对英国人赫德掌管海关总税务司也甚愤慨,后又传闻赫德还想掌管中国南、北洋海防大权,薛福成上书李鸿章,指出赫德掌管海关大权已属尾大不掉,如果当海防司,则“酿无穷之患”,并指出赫德为人“阴鸷而专利,怙势而自尊,虽食厚禄,受高位,其意仍内西人而外中国。”(《庸庵文编》卷二)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的阴险凶毒的本质。他主张减轻出口税,提高进口税,以利于抵制洋货输入。他主张发展民间工商业以与外国货物竞争,说:“中国多出一分之货,则外洋少获一分之利,而吾民得自食一分之利,夺外利以润吾民,无逾于此者矣。”(《筹洋刍议》)他认为要发展资本主义以使国家富强,首先要提高商人地位,改变“重农轻商”、“贵士贱商”的旧观念。他说:士农工商,“商为中国四民之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迭着神奇之效者,何也?”他论证:“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庸庵海外文编》卷三)中国富强的道路在于实现资本主义的工业化。他说:“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海外文编》卷三)政府应当尊敬扶助商,藏富于商,这样商才能有力量,商有了力量,国家才能强。他总结说:“知两国所以坐致富强者,全在养民教民上用功,而世之侈谈西法者,仅曰精制造、制军火、广船械、抑末矣。”(《出使日记续刻》卷八)这里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批评。他建议要仿照西方国家组织股份公司的办法来经营大企业。他写了《用机器殖财养民说》一文,盛赞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认为大机器生产的好处是生产力高、产品丰富、成本低廉、节省劳力,民可富、国可强。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多,不必采用机器,他驳斥这一论调,说,如果不采用机器,中国手工业产品,其数量、质量、价格等方面无法同外国商品竞争,造成商业滞销,结果,民处于困厄境地,国资也不能富。他天真地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可以养民,这种观点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剥削工人的实质。他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了解甚详。他介绍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制和君主制三种类型的国家,注意到英国议会的政党政治,说:“英国上下议院有公保两党,迭为进退,互相维制,……一出一入,循环无穷,而国政适以剂于平云。”(《出使日记》卷四)他认为英国保守党、进步党的互相牵制,一上一下,正好使政事不偏不倚,不致于像君主那样独裁,又不至于像民主那样太放纵,正合于他改良的心愿。他介绍民主制度,认为“可以集思广益,曲顺舆情,为君者不能以一人肆于民上,而纵其无等之欲,即其将相诸大臣,亦皆今日为官,明日即可为民,不敢有恃势凌人之意。”这是利的一面。他也看到其弊的一面,说:“其弊在明党角立,互相争胜,甚且各挟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其君若相,或存五日京兆之心,不肯担荷重责,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出使日记续刻》卷四)那么,民主制,君主制,君民共主制,那一个好呢?他说,各有利弊,问题在于得人,“得人则无不便,不得人则无或便。”(《出使日记续刻》卷四)

上一篇:王韬 下一篇:陈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