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663页(1021字)
【生卒】:前145—前?
【介绍】: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字子长。西汉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对他有很大影响。他又曾向董仲舒、孔安国学习过,有着得天独厚的师承。二十岁前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首先到江淮一带,凭吊过屈原,“浮沅湘,窥九疑”,“上会稽,探禹穴”,又登姑苏,访淮阴,并“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这对他的思想和着述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印证了许多历史文献和传闻,使他掌握了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同时也促进了他写作风格的形成。漫游之后,他被选进朝廷做了一名郎官。不久,“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一次出使,给他提供了考察边远地区地理、物产、民情、风俗的难得机会。西南政权臣服以后,西汉达到鼎盛。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谈因病滞留在南周(今河南洛阳附近)。司马迁刚从西南归来,便匆忙赶到南周与父亲诀别。司马谈谈到自己为了着手着书,作了不少准备,所以留下遗嘱:“无忘吾所欲论着矣”,“汝其念哉”!司马迁也立下誓言:“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元封三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开始了史官生活。他认真整理阅读“石室金匮之书”;“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他主持了“太初历”的改制工作。不久,便开始了《史记》的写作。司马迁思竭其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不想五年后的天汉二年(公元前99)发生了“李陵案”。李陵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投降了匈奴。司马迁认为李陵有“国士之风”,希望武帝不必深责李陵,因而触怒了武帝,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死刑。按当时律令,若交纳五十万钱,或受腐刑,可以赎死。此时他既无钱赎死,又不愿受腐刑蒙受奇耻大辱。但父亲的遗志尚未实现,着述仍在“草创未就”之时,于是决心下“蚕室”就“极刑而无愠色”。奇耻大辱使他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当时的社会和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过去从未有过的一些认识。受刑后更加忍辱发愤,继续着述。太始元年(公元前96)出狱做了中书令,掌管天下文书、机要,这更有利于他的撰述。他经常想到腐刑的耻辱,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撰写上。经过十多年的勤奋努力,约在公元前一世纪九十年代初完成了贯通古今、广涉中外、体大思精的鸿篇巨着——《太史公书》。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着作,详见《史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