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670页(952字)

刘知几着。二十卷,分内篇、外篇,是第一部系统总结中国史学的名着。因流传中有遗失,今本内篇十卷三十六篇,外篇十卷十三篇。内篇前四卷十四篇评论史书体裁和体例,五、六卷八篇评论史书的编纂方法和表达技巧,七、八卷八篇评论历史见识,九、十卷六篇是总论和杂论。外篇前两卷两篇叙述古代史学发展概况,中间两卷两篇对儒家圣人和经典表示怀疑,最后六卷九篇基本上论述历史见识,也涉及历史编纂方法和技巧。该书总结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史学的发展,包括治史宗旨、历史观、史学思想、史家修养、史学方法、修史制度、历史编纂、史书体例、史学源流等内容。首先,强调史学的作用不仅在于劝善惩恶,而要成为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其次,书中表现出进步的历史观,对公元前三世纪以来渗透于史学领域的神学迷信进行了清理,认为都是“诡妄”、“欺惑”之谈;指出皇朝的兴替、人物的成败,不在天命,应当“以人事为主”;肯定历史是变化的,其原因在于“势使之然”,形势在起作用。其三,疾呼“直笔”,斥责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并把“直笔”作为编纂史书的基本原则和史学家的基本道德品质。其四,叙述了唐朝以前史书着述情况,分析了它们的源流、体例和类别。书中将历史着述分为正史和杂史两大类。在正史中,按其源流分为“六家”,按其体裁分为“二体”。“二体”指编年体、纪传体。同时,着重对纪传体史书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从而使这一体裁的史书编纂更加规范、严谨,但也更加程式化。在杂史中,依其内容分为十种。其五,叙述了唐朝以前历代史官制度的建置沿革,既肯定了设馆修史的重要,又指出它的弊病。同时认为,史官人选应当十分慎重。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史学评论体系,《史通》中的历史观同其历史编纂学是紧密相联的,其历史编纂学是以治史宗旨、历史观等为根本出发点的,因此有高出一般封建史家的立论。但由于未能触及史学中的封建伦理,因而使其历史观寓有保守的成份,反映到对历史编纂学的评述中必然也有自相矛盾之处,如指责司迁立《陈涉世家》和肯定班固对《世家》的指评。对《史通》的研究,明朝后期以来,逐渐受到重视,有李维桢《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诂》,清朝有黄叔琳《史通训诂补》。浦起史通通释》吸收前人成果,流行较广,取代了前此各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