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672页(985字)
杜佑着。二百卷,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确立了中国史籍与纪传、编年并列的典制专史的基本模式,开辟了史学着述的新途径。在它影响下,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相继问世,为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提供了很大方便。该书分食货(十二卷)、选举(六卷)、职官(二十二卷)、礼(一百卷)、乐(七卷)、兵刑(二十三卷)、州郡(十四卷)、边防(十六卷)八个门类,每个门类又分若干子目。如食货这一门类,就包括田制、赋税等十八个子目。杜佑以“经理济世、富国安民”为标准,选定这八个门类,同时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排列了先后顺序。由于作者认为“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因此该书冲破中国传统思想的樊篱,第一次把食货列在了诸门类之首,体现了重视物质因素的卓识。在食货这个门类中,除田制和赋税之外,还注意历代人口的增长,以及商品和货物流通等问题,这都是不同于前人或超越前人的地方。其次,从对历史典章制度兴废损益的探寻中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因而反对“非今是古”,指出古代有些制度虽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应该“师古随时”,按着当时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遇弊即变。书中对历史上的革新人物,都十分支持和赞赏。如对商鞅和李悝的改革,后人往往指责他们施行苛法,《通典》却充分肯定他们变法所取得的成就,称他们为有贤德的人。对于唐代进行的赋税制度改革,书中也给予相当的评价,称赞杨炎的改革是“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在中国古代人与神关系这个普遍问题上,该书非常明显地注重人事,以赞赏的态度记述了姚崇反对用蝗灾附会人事,而依靠人力灭蝗成功的事迹。杜佑强调,任何历史事件都和人的活动分不开,人的活动造成某种“形势”,而这种“形势”促成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演变。书中以对历史颇有影响的“安史之乱”为例,深刻的阐明了这一看法,认为安禄山当初未必想反,只是因为玄宗不断进行对外战争,赋敛繁重,又加上饥饿,造成了安禄山起事的“形势”,这完全是“人事”,并非“天意”。因此提出,既然人的活动造成了某种“形势”,同样,也可以改变这种“形势”。这种注重人事、有所作为的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通典》博采唐以前的经史和时人的言论,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和今已亡佚的古籍片断,仅后人从《通典》中辑出的唐以前古佚书文字就有九百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