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673页(852字)
【生卒】:1019—1086
【介绍】:
中国古代着名史学家。字君实。北宋陕州(今山西夏县)人。二十岁考中进士甲科,开始踏上仕途。此后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二十一岁到五十二岁(1039-1070)是一个尽心国事、正直敢言的官吏,五十三岁到六十六岁(1071-1084)是一个不求闻达、发愤修史的学者,最后两年(1085-1086)成为左右时局的重要人物。从他一生主要成就看,不在政治而在学术。他学问渊博,经史百家、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着作十分繁富,据记载有三十二种,八百八十六卷,流传至今的有十六种,五百五十七卷。史学着作主要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记闻》等。《资治通鉴》是倾注了他毕生精力的史学巨着,也是他成为伟大史学家的代表作。他深感历代史书繁多庞杂,给治史者带来极大困难,也不便于封建统治者借鉴,决心编写一部简明的编年体通史。英宗治平三年(1066)命他设立书局,自择助手,编修“历代君臣事迹”。第二年宋神宗即位,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并亲写序文。书局最先设在汴京,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退居洛阳,书局也随迁洛阳。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分工合作。三助手分段编写丛目和长编,“是非与夺,一出君实笔削”,司马光充分发挥了主编的定稿作用,才使这样一部纵贯千年的巨着浑然一体,如出一手。经过十九年的努力,直到元丰七年(1084)全书才得告成。编书的方法极为周严,从收集史料到最终成书,分为编写丛目、长编和定稿三个步骤。所引资料,包括正史、编年史、传记、别史、杂史、小说等三百三十多种;而所引史书,多已散佚,许多资料借着《通鉴》被保存下来。在编写的十多年中,特别是迁洛之后,司马光更把全副精力倾注于修史,的确是“毕生精力,尽于此书”。《通鉴》成书后不久,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逝世,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摄政,司马光出任宰相。在他执政的短短一年内,新法全部废除。学术巨人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物。